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我们仨》读后感_1300字

2019-09-15 06:02:28 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1300字

《我们仨》,一读再读!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一个92岁高龄的老者,在昏黄的台灯下安静地写文,周围很静,静到笔划过纸的声音在空气中散开,一点点爬到墙上一个孤独的硕大的影子上,一种思念的情绪在弥漫!先生下笔写道:“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棵棵秃柳。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

喜欢先生这样的文字,波澜不惊,从容淡定,如同涓涓细流在读者心中流过,对于荣誉不过分渲染,对于苦难也举重若轻,先生只在《我们仨》中写家人,写爱!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去世后,在92岁高龄时完成的一部长篇散文著作。作品分为三部,第一部用很短的篇幅写“我们俩老了”。而第二部以梦境的方式用三个章节写“我们仨失散了”,写杨先生与钱先生和女儿离别时的焦灼。这种焦灼可能只出现在梦境中吧,现实中,八十多岁的杨先生是家里的支柱,她奔波于两个医院之间照顾女儿和丈夫,忙碌到来不及伤痛!1997年女儿钱瑗去世,1998年丈夫钱钟书去世,只留下杨绛先生孑然一身!第三部杨绛先生用十六个章节来写“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一直在想这个标题为什么不是“我一个人思念他们俩”,读作品才知道先生思念的是“我们仨”在一起的所有日子,从结婚,留学,到钱瑗的出生、成长,求学,工作……“我们仨”一直不离不弃,不喧哗,不张扬。杨先生用最朴素的语言追忆最朴素的过往,我却读到了很多很多!

读《我们仨》,读到了苦难和辗转中的爱,以及深沉的爱背后一个女子的修养!

《我们仨》这部散文中有一段情节特别触动我,那是杨绛先生在美国生产时。文章写到:

锺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感慨万分,读书很多时候是在读自己,读《我们仨》时,我常常想,一个家庭女主人的修养是这个家和谐的内因。

先生的作品中处处闪烁着智慧!比如钱先生要听从家人建议离开清华到蓝田任教,杨先生本来是反对的,但她很快就想明白了,“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他反抗父母。我记起我们夫妇早先制订的约,决计保留自己的见解,不勉强他。”这可能是夫妻相处最重要的一条吧,可惜好多人不明白!

“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锺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

这是先生作品中关于知己的看法,我们的人生何尝不应如此,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看似交流越来越简单,但真正的知己还是难求,人生中有家人的陪伴,有友人的理解,就是一种真幸福!

读《我们仨》,一读再读!读爱和宽容,读修养和德行,读自己的人生!

2017年夜写于简书转发部分于此!

  • 《中华生活经典:大观茶论(外二种)》_读后感_1300字
  •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朝圣(2018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全数字化赋能:迎击颠覆者的竞争战略》_读后感_1300字
  •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原书第13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点亮自性之光》_读后感_13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_读后感_1300字
  • 《先知(纪伯伦全集)》_读后感_1300字
  •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睿文馆)》_精选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