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原书第13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原书第13版)》_精选读后感1300字
纯阳书评第313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保罗.海恩)》这本书肯定不是最好的经济学教材,但是肯定是读者最能学到东西的经济学教材,而且是没有之一。一个人如果只读这本书的话,压根别指望能掌握多少高深的经济学分析工具,也别指望学会多少经济学基本公式方法,甚至也别指望能过的了经济学专业大一新生的期末测验考试。尽管有这么多指望不上,但是读者却可以指望它干一件大事!即让我们真正明白什么是经济学,什么是真正的经济学,什么是经济学中的真知灼见,什么是经济学中的思想之魂,而什么是不知所云的胡言乱语,什么是看起来还像点样子其实什么都不是的胡说八道,而什么又是打着公众利益的幌子却充满着私利算计的可诛之见。做到这一点很难,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一、让读者对经济学的关注重点从公式重新回到了思维方式。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的经济行为和这种行为所形成的社会现象的,而引发行为的必定是一种具体的思维方式,所以对这种思维方式的理解和把握才是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概念和逻辑的关键所在,抓住了这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就意味着找到了打开经济学大门的钥匙,为登堂入室铺平了道路,而抓不住这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则只能够像在大门外边看院里的热闹一样,只能看到但永远摸不到,即使学到了不少工具方法,至多是多了几块放在墙外的垫脚石。一般经济学教材上来就是定义、公式、推理三板斧,让读者在还没有搞明白基本概念和概念之间逻辑关系的时候就一头扎进了数学计算之中,到头来可能记住了公式,也会按公式计算出结果,但是往往真的想不清楚这些计算出来的结果真正意味着什么?但是这本书非但没有这样做,甚至有点一切反着来的味道,全书基本消灭公式,全部改用平实的语言阐述概念和这些概念的关系,因为没有公式,所以也就没有数学计算,也就没有一时一刻离开关注基本思维方式。而这样的安排和阐述方式可以在读者脑海中植入一种用最平实的语言就可以表述清楚的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思想,而我们都知道只有在用平实语言表述清楚的情况下,我们才里真正掌握这种东西不远了。
第二、作者让本书中经济学的关注重点从理论重新回到了生活。
经济学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经济学,但是不少经济学教材忘了这一点,以至不少读者也忘了这一点。但是作者没有忘记,他在阐述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时双手一直紧紧地搂住生活的腰,一时一刻也不肯放手。比如在阐述价格形成机制时,很多经济学书籍往往是简单地举几个不那么具体的例子说明价格由供应和需求决定,如果是那样的话,你从这本书里边也学不到什么真正的有用的经济学。作者没有那么做,而是具体到生活中、随处见的场景去中阐述价格机制。他问你,如果你出售一种产品,如何定价?是以你的成本?还是你自己的预期?如果你去找工作,薪酬谁说了算?对方HR?还是你自己?很显然如果仅仅是从其他教科书那里知道了供求决定价格的话,我们至多可能考试过关,但是很可能无法回答好这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所以而显然考试过关不等于生活过关。
综上所述,这本书肯定不是最好的经济学教材,拿来备考,估计考试得完蛋,但是如果想学点真东西,我相信它是最能帮到大家的经济学教材,而且是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