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睿文馆)》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睿文馆)》_精选读后感1300字
· 单向度的人
指的是那些自愿接受现行商业化媒体、文化和技术(及其所生产的商品和服务设施)的安排(“出售”)的人。
马尔库塞认为正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单向度的人,这样的社会是一个压制不同声音、压制人们对现状的否定的极权主义社会。
单向度的人的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个人沉醉于按照商业广告中的推介来安排自己的休闲、娱乐、消费、甚至爱恨判断等日常生活,而把为此付出的艰辛、痛苦和非正义对待视为理所当然的代价予以“合理化”甚至“永恒化”,以为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 关于“虚假的需要”
“公共运输和通讯工具,衣、食、住的各种商品,令人着迷的新闻娱乐产品,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固定的态度和习惯,以及使消费者比较愉快地与生产者、进而与社会整体相连结的思想和情绪上的反应。在这一过程中,产品起着思想灌输和操纵的作用;它们引起一种虚假的难以看出其为谬误的意识。然而,由于更多的社会阶级中的更多的个人能够得到这些给人好处的产品,因而它们所进行的思想灌输便不再是宣传,而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在马尔库塞看来,技术是这一切的基础,它使得单向度的社会以及思想成为可能。
在消费社会里,技术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它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创造出虚假的需要。而正是这些虚假的需要,使得人们对社会的反抗逐渐变成了反抗自身。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虚假的需要已经成功的把自身与个体的幸福生活捆绑在一起了。
也就是说,个体的幸福生活取决于这些虚假的需要,虚假的需要来自技术,那么你只要反对当下的社会,技术就会被破坏或者干脆不存在了,于是虚假的需要就得不到满足,个体就得不到幸福。
这是统治阶层宣扬的逻辑,这种逻辑正日渐被人们所接受。
统治阶级、资产阶级利用大众传媒创造虚假的需求,也就是广告商所谓的消费者痛点,受众被煽动后沉浸于虚假满足中,一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闭环就形成了。
关于消费主义的一点点拓展:
马尔库塞提及的这种消费主义看起来是偏向于主流文化所促进的,但是消费文化并非只有主流文化才能进行引导。
· 约瑟夫·希斯和安德鲁·波特在《叛逆国度:为何反主流文化变成消费文化》一书中提出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因抵抗性的消失,仅仅是因为追求特立独行就去消费某些东西,唯一结果就是强化了消费资本主义——反主流文化的思想并不是对消费社会的惩罚而是另一种推动。因在此过程中,他们不断制造并购买新的符号,同时也在不断地抛弃旧符号,青年亚文化被烙上了消费文化的标签。
·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马尔库塞的异化概念
马克思: 人变成了生产线上的机器,从而发生了异化。
当处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变为商品,“工人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此时劳动的对象化就变为劳动的异化。
异化劳动的后果是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所获得的就越少,生活也就越贫困。
机器的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这势必使得部分工人失业,使另一部分工人的生产压力加大,工人本身变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
马尔库塞:人变成了自产自销的机器,是异化在发达工业社会的表现。
用他的话说就是:“社会控制就是在它产生的新的需要中得以稳定的。”技术控制着虚假的需要,进而控制着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