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13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300字
正如张爱玲所说,在千万人之中,恰好遇上了,那也没什么话可说,只有轻轻的一句,奥,你也在这里吗,我在2018年尾声,我的20岁尾声读了这本书,如果早一些读,也许会因为太年轻而少了许多感悟,而如果再晚一些,我也恐怕会后悔曾经的虚度年华。
在这本书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味道,各种味道贯穿了阿米尔的童年和成长,那里面有他和哈桑共同享受的瓜果味,有爸爸在书房的烟味,有在战争中逃亡的硝烟味,有因为悔恨流下眼泪的咸味,有经历过生死的血水苦味,还有幸福家庭的饭菜香味,每一种味道都是一段记忆,唯一不变的,是追逐风筝弥漫开来而又无法逃脱的汗水味。
我和阿米尔同样怀疑过,哈桑的真诚难道真的不掺一点杂质吗?因此在前半部分阿米尔说用泥巴测试他的真诚的时候,我带着一种冷漠的态度旁观,然而哈桑的回答令人心疼但又难以让人信服。我们都知道,很多故事都太虚假空洞了,就像我们一直以来怀疑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一样,感动是一件奢侈品。
然而,随着故事的递进,我信服了,哈桑的那种赤诚,正如他绿色的眼睛一样清澈见底,这种体会和感受的转变,需要我们细细地去读,去体会哈桑每一次言行的心怀坦诚,去体会阿米尔每一次悔悟的心灵震颤。哈拉扎人,这个身份,并没有为哈桑的人格打上折扣,他从来就是那个聪敏矫健勇敢忠贞不二的小男孩。从阅读中我也渐渐感受到其实我们的身边也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人,比如无私奉献的父母,忠诚的朋友和爱人。
第二个令我感动的是拉辛汉,他的那封信为我们揭开了很多谜底,也揭开了阿米尔心中最大的谜团。重要的是,他懂得与孩子相处,关爱与鼓励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孩子保守秘密。站在阿米尔父亲的朋友的立场,他也懂得理解与克制,妥善的隐瞒了一切,又在恰当时机下坦白了一切。拉辛汉或许就是阿米尔理想中的父亲形象。他是一位世事洞明却不世故的好人。
索拉博的出现,将情感矛盾升华到了三代人。他继承了父亲和祖父的优点,然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在战争背景下儿童身心受到的摧残,失去信任,失去鲜活的生命特征。于是,救赎他便表示阿米尔救赎自己,战争并不直接导致他和哈桑的分离,只是加剧了这种后果,真正的隔阂,在于阿米尔自我感受到的爱的屏障,他一直以为他和哈桑是站在爱的两端的,一个人得到,另一个人就会失去,其实不然。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首次是哈桑对阿米尔说的,随后,阿米尔对索拉博但也是对哈桑说。在哈桑不知道的情况下,他和阿米尔成为了兄弟,这种血缘关系又将他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也让故事更加动人。结尾部分阿米尔心中多次唤起的我追,表现了他内心真正的无所顾忌和不顾一切,他懂得了无畏地付出。他将眼前的阴郁的小男孩和当年那个自私懦弱的小男孩联系了起来,他代替了哈桑的位置,真正地为一个人付出,也是为自己战胜懦弱而发起的号角。
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但又有谁是真正的坏人呢?人性面前,大家都平等,只要还有良知,道德不曾泯灭,那都是一个现实的真正的人。你我心中都有需要战胜的事情,它们像不曾掉落的风筝,努力地追,顺着风的方向,用直觉和信念去感受。我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