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_1300字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1300字
开局的黑暗和莫名恐惧引人入胜,好像在挖掘读者曾经所拥有的黑色的恐惧,,但是每个人都有所归宿的处所,我们的归宿可能是早上的日出,也可能是母亲的呼唤,甚至是熟悉的脸庞,毫无二致,黑色的夜晚,呼喊的女人声音(我觉得也有可能是母亲站在村口激动无比呼喊着哥哥的情景的异化再现),一双睁大的恐惧的眼睛,孙光林所说的“一个出来回答女人的呼喊,能够平息她哭泣的声音”,可是,这份细雨中的呼喊能否得到回答,这是一本书所提供的答案。答案或许会令人失望,孙光林所描绘的“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
被抛弃是一件值得伤心一辈子的事情,从南门到孙荡,孙光林六岁的时候被遗弃,他在找一个给自己的一份回答,可能是一份家的情,或者是一份认同,造物弄人,他寻找的正是自己失去的,也是自己求之不得的,这个悖论伴随其终身。在六岁之前,他没有什么明显的记忆,只是适应小孩的天性,为了有趣、新鲜感顺应被安排的命运,回到南门,他已经十二岁了,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和不甚成熟的心灵去观察这个生活的环境,尽管他被排斥在外,他跟池塘相依为命。
这部书里有一个比较典型和深入的观察点,还是中国历来的性压抑,这在青少年的活动中得以暴露缺陷,包括我和哥哥孙光平所同时面对的性幻想对象(可可西里的传说)冯玉清,这个我们称之为宝贝或者去珍藏的,正是在别人脚下蹂躏,世间的荒诞,莫过于此!在性压抑下成长的青年,往往会强化甚至夸大这种性的有关事件,包括苏杭所带的印有性器官的彩绘书,在那群少年之间,引发了粉色的轩然大波(甚至是暗潮)。余华对青少年青春期介入性之后的心理描写十分到位,自卑、纠结、羞愧等等复杂情感。这种性教育的缺失以及压抑,性行为的反弹性得到强化,以至于我的朋友强行扒老太太的裤子,这应该是令人惊悚的悲剧吧。
友情之中,我害怕孤独,在追求朋友,但是在尊严的衡量下,我有时候会让天平倾向于尊严,这是我所拥有的宝贵,孙光林可能不能妄自称为“人”,但他是相对之下一个完整的、有思考的、甚至良知的人,当然相对于身边的人,比如自己的父母等等。在故事中,余华的才能一展无疑,包括几个荒诞的场景,他的祖父孙有元将自己父亲的实体扛进当铺,典钱不成,反而用尸体当作武器,甚至“获得父亲神力的帮助”、还有在孙有元死后,“孙广才像是被凳子发射出去似的”只为了确定他父亲确实死亡、还有孙光林的养父王立强在和平年代被手榴弹炸死,这些看起来荒诞无厘头的情节,经过余华的打磨,恰好像孙有元父亲修的桥,那样最后一个步骤严丝合缝地融合在一起,属实厉害!!!余华牛逼
还有书中的人物,无法一一讲述,孙有元的妻子一生在缅怀自己的前夫,是因为他对当前的生活不满,他是在反抗,尽管无用,但他是在告诉自己,她没有放弃抵抗。另一个,孙有元在文中的作用是十分有意义的,老年与孙广才的日常相处,像一场战斗,但是胜利确实惨胜,尽管在精神上他获得了至高的胜利。
《局外人》加缪
《尘埃落定》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