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16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600字
看完之后,愣神了一会会,浮上脑海的一幕幕,那些血腥的,残酷的,黑暗的,让我觉得,人真是可怕,虽然好人也有很多,但是真的,坏人坏起来的时候,好人真的一点办法没有。战争和恶劣环境真的很考验一个人的人性,而人性,又恰恰是不那么经得起考验的东西,那些事你可以理解但是还是会觉得悲哀,特别是,背景是由和平的年代过渡到战争期间的,那种巨大的反差,那些被战争纵容着的滋生着的越发巨大的残忍的黑暗人性,那些纯洁与善良的灵魂却一次又一次的遭受到欺压和迫害,可怕的也许并不仅仅在于此,更在于被庞大的无力感和无助包围起来的那种几乎是溺水样的感觉,在于愤怒和悲哀的无法发泄与寄托,在于对自身的懦弱无能以及恐惧不安的仇视和屈辱,我们对自身的缺点由这部小说中的某些情节得以审视清楚,我们甚至开始剖析自己,剖析人性,然后越发无力和愤懑。
可是,大概也正是极坏的,才能体现出极好的,那些反差越大的,才越发让人触目惊心,才越能够发人深省,才越能够让人由衷的去体会到自己所拥有的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也许真的只有知道的人,才会真心的感谢感恩自己所拥有的那些,平日里仿佛微不足道的事物。
书中那些让人觉得很残忍的画面,像是烧红了的烙铁一样,呲呲作响,直击心灵,烫伤灵魂。看到那些屠杀歧视妇女,特别是涉及到的强奸儿童等画面,都很受不了,有些事作者并没有没有明着写,但是各种暗示和一些言语,看着让人心里更加难受,像哈桑在那个巷子的遭遇,里面通过阿米尔的角度说了一些场景,然后反复描写哈桑裤子上滴血……那瞬间整个人都不好了,超级难接受和难受,再就是哈桑的儿子,居然还是被当时那个人(长大了)给……虽然是战争年代,那个人也不知道那是哈桑的儿子,但是,就是会各种难受,他没有描写,但是,后来通过那个小孩的话语,他说自己很脏,说那些人对他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我当时真的,觉得自己要哭了。
当你看完整部书,一整个故事如同画卷一般展开在你眼前,除了满目疮痍,也还有一些值得我们珍惜的闪光点,那也是人性的闪光点,那些还愿意伸出援手的人,那些依旧保持基本善良的人,那些坚持自己的尊严和身份的人,算不算,能不能,称得上英雄呢。我想可以,至少,对于被帮助的人,对于他们自身而言,他们的所做,确实是英雄一样勇敢的善良的作为。
走完这整幅画卷的人,是阿米尔,更确切的说,是他哈桑之间的羁绊。主仆?朋友?兄弟?这些不断变幻着的身份,一些是民族赋予与决定的,一些是与生俱来的,一些却是要靠自己来维系支撑的。在我看来,后文中,阿米尔经历一场漫漫的回家路,重拾自我,重拾与哈桑之间不可磨灭不可忘怀的记忆,那是一条被称作“再次成为好人的道路”,是一条救赎与被救赎的道路。阿米尔一直逃避与不愿直视的是那个矛盾懦弱的自己,而那个一直平和不为自己反抗却只一心为他的哈桑,替他承担了这一切,他把对自己的厌恶施加在哈桑身上,这导致恶性循环他更加讨厌自己,深层的自我矛盾让懦弱的他又一次选择了逃避,而这也让他永远失去了哈桑,后来的后来,他终于勇敢起来,他终于知晓了一切,终究还是迈上了救赎的路。他应该庆幸的,一切至少,还有的救。
所有的事情像一个圈,兜兜转转,就像阿瑟夫与哈桑,阿米尔,哈桑的儿子之间的纠葛,最终那个弹珠射出去了,向着那个恶魔一样的人,救了阿米尔的,永远是哈桑。
我其实是有些害怕看这一类太现实与黑暗的书和故事的,知道有些事肯定比书中描写的更加残酷无情,暴虐的魔鬼在战争中滋长,让人害怕与厌恶,可是却无可奈何,许多事情,不论你知不知道,都会在那儿,提醒着一些人,倘若你知道了,哪怕冰山一角,你都会为之震惊悲伤愤怒惆怅,可现实与真相要告诉我们的不止这些,他们要说的是,既然创伤已经不可避免无法拯救,那就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阳光和自由,珍惜美好的生活环境,珍惜真情与美好的感情,拥有他们,或许当下的我们有时候并不觉得是多大的事情,可是,那很珍贵,真的,平常,也许就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