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梦想练习》_精选读后感_1600字
《每一天梦想练习》_精选读后感1600字
这本书前三分之二的部分更多还是类似于一篇篇日记,拼凑在一起,体系的完整性上略有欠缺。精华之处是作者讲故事的能力,很娓娓道来,也很懂得怎样能吸引人,各种名校名企名人在文中高频率的出现,如果不去思考的话,完全被作者带着节奏在阅读,会很轻松,可能这也是畅销所必备的因素吧,让人能简单看得下去。
作者有几个小故事还是很打动我的,令我印象深刻。一是她自己不懈追寻最终成为NBA现场记者,并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过程,写得很用心,也真切而充满细节的让我了解到光鲜背后的辛苦;二是R教授的“I retire when I die.”,这是一个真正有热爱的人,他一生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两个故事令我有所感触,尤其是R教授,用坚持和坚守,让年轻人们知道,人可以如何做到只有死亡能为梦想画上句号。作者也有意识的去观察和表述,梦想并不一定全是功成名就光鲜亮丽百万年薪,也可能令你一生清贫默默无闻,但你感受到的快乐和成就感并不比被社会及时回报财富荣耀的那些人少,就如热爱数学的李同学,或许活成了世人眼中的书呆子,但他从小学就遇到并认定自己的一生所爱,又是令多少人羡慕的际遇,我们大多在最有热血的少年时期并没有机会接触那么多值得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也大多直到中年还在默默尝试发现自己不喜欢什么,并从生活中学会了向现实妥协。有梦想的人是多么令人钦羡,是梦想让他们能完全不顾退路只一心向前。
但本书中我不认同作者的一点是,没有找到梦想而每天认真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坚持一点点进步的人,并不丢人。作者全书的前半部分其实我并不喜欢,我喜欢后面用心去讲的各种故事,却无法认同前文贩卖的焦虑,牛人们的世界确实很精彩,平凡普通人也并不就只有一张灰暗的脸谱,但感觉平凡在作者的眼中,就只有一个统一的代号,loser。可能这也是为何这些文字更适合高中生阅读吧,年轻的世界里,没有妥协,也需要这种非黑即白来激励赤子之心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在前半部的一个个故事中,我还发现一件有点意思的事情,除了大名鼎鼎能够让作者作为近距离接触过他们的人而增加自身光环的R教授、斯蒂芬库里,所有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人物形象,一律用的是化名,包括作者口中很好的朋友,那个游戏主播沐子,那个旅游博主小翎,均是查无此人。能反映出两个可能,一是朋友主动要求保护隐私,但这种可以互相增加知名度的互动,不能理解作为朋友为何不能配合宣传一波?第二个可能就是,这些故事毕竟还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故事的主人公们其实在生活中并不全然是故事里所展现的那样,这也毕竟只是一本书甚至是一些日记,不是记者的采访记录,是经过艺术加工而成。当然我并不是作者的粉丝,通过这一本书才知道她,并没有做过调查或许没有发言权,只是籍此书评提出自己的疑问,也是对一些故事里的人很感兴趣,所以想稍稍关注一下真实的他们,或许也是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作者的文字魅力吧,寥寥几笔就塑造出了很生动而令人好奇的各种人物形象。
这样的观感一直持续到我读了阿宗的故事,读到他拍摄的《西藏星空》,我终于意识到,这真的不是一本小说,那些都是真实的这样努力为梦想拼搏着的人。我早在2015年看过西藏星空延时摄影的视频,那时维权事件在天涯和微博上都很火,我恰好关注到点开过,没想到能在这样一本书里看到摄影师在这个事件之前和之后完整的故事,很有一种缘分感。至此,这本书里的故事终于都鲜活起来,那么用心的记录,值得被珍藏。
两天,花了8个半小时读完了这本书,从始终带着一点点质疑到真正被打动,心情挺微妙的。不得不说,书里描写的每一个人,都活出了我敬佩的样子,可能不是我想要的样子,只是敬佩,因为我没有那样的野心,因此也并不后悔自己选择的活法,但不妨碍我欣赏有人能一直保持着野心,并且做到。感谢作者记录和分享了这么多精彩而真实动人的故事,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