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营销人生:“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自述》_精选读后感_1600字
《我的营销人生:“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自述》_精选读后感1600字
在科特勒的营销知识体系里,市场营销不仅仅可以应用于商业,同时也可以超越商业领域应用于几乎可以说的一切领域,用科特勒自己的话说:世界皆可营销。比如,国家营销、城市营销、社区营销、人物营销、理念营销(性别平等、和平、公平、教育平等、绿色环保等等)、政治营销(政治选举等)、募集捐款、宗教营销以及非营利性组织的营销等等。为此,科特勒与欧文.瑞恩合作完成了《城市营销》《高能见度》(一本有关名人营销的著作)、与学生乔安妮.伯恩斯坦完成了《只有站票:营销表演艺术的策略》、与其小弟尼尔.科特勒合作完成了《博物馆战略与市场营销》、与学生布鲁斯.雷恩等完成了《教会营销:选择更有效的为人们服务》,后面更名为《建立强大的教会:吸引、服务和发展你的会众》,并探索在社会营销领域探索通过营销解决社会性问题,让社会更美好。
比如,在政府管理中,俄罗斯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利用4P营销框架对于伏特加所导致的社会治安问题、婚姻破裂问题、身体疾病危害以及死亡问题进行了有效控制。通过产品,政府下令降低伏特加的产量,消费者每周购买量不能超过1夸脱(约等于1升)。通过价格,政府下令大幅度提高伏特加的价格。通过渠道,政府严格限制伏特加的分销渠道的数量,让消费者很难买到或者不方便购买伏特加。通过促销,政府对于过量引用伏特加给身体和家庭造成危害进行大量的广告和新闻宣传。
在科特勒看来,目前社会营销集中的问题主要有:人口控制、吸烟、艾滋病蔓延、环保与节约等问题。2002年,科特勒与其菲律宾博士学生内德.罗伯特合著了《社会营销:提高生活质量》,在这本著作里,科特勒集中讨论了如何通过营销去解决人口出生的问题,希望让更多的家庭能够更加合理的选择生育的数量。科特勒曾经在印度经历了印度政府努力说服家庭要生育不超过6个孩子,而在当时的印度,生育6个及以上的孩子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因为印度出生死亡率高,同时又要求必须有一个幸存的孩子是男性,由此造成了这种高生育的局面。为此,印度政府曾经使用了许多策略来说服或阻止印度人民少生孩子,包括晚上在村庄里放电影,以防止父母在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得情况下只能去交媾;分发避孕套;督促男人给自己消毒等等。
通过社会营销,很多非营利性组织开始逐渐学会用营销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引导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科特勒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对于“过度营销”进行了毫不客气的严肃批评,同时对于市场营销对社会造成的威胁也给予了客观的对待。
比如,第一,营销导致了信息与广告的过度爆炸,我们生活在一个营销广告的生活世界当中,我们每天对很多品牌都没有什么兴趣,它们也不会显著增加人们的幸福感。第二,营销经常出现夸大或者欺骗性信息,让消费者损失惨重。第三,市场营销忽视了高消费所造成的隐形成本和对环境的破坏。第四,市场营销鲜少关注有着50亿的穷人,他们需要更低廉而又优质的产品,这对于营销而言,似乎是个悖论。第五,市场营销导致了欲望的膨胀和消费的增长,这一切都是通过助长人性中的贪婪实现的。第六,营销人员通过大量使用广告和品牌来突出他们的产品,他们的工作隐藏了大多数产品的商品性质。第七,营销人员准备营销所有可以营销的商品,而不考虑其是否适合消费。
然而,科特勒更愿意选择相信营销的正面价值和贡献。正如科特勒所言:市场营销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促进了中产阶级的产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市场营销通过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使得产品、服务和体验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还提供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不同价格的商品,让人们获得了美好生活的权利。
科特勒
相信营销,可以让世界更美好,并努力通过营销让世界更美好,这个很重要。
说到底,科特勒对自我的定位仍然是知识分子、经济学家,其理想是希望借助知识,去解决社会问题,让社会更美好。
中国人对经济的解释为:经世济民。这或许也是科特勒的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