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后感_1600字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后感1600字
看的余华的第一本书是在高中,书名是第七天,那真的是一口气看完的,囫囵吞枣,看完摸摸头,觉得没什么特别,还没有穆斯林的葬礼写的好,因为那时候我觉得余华的名气大,理所当然写出更好的作品,而穆斯林的葬礼是出自一个三十岁女作家之手,当时是让我震惊了一阵子的。直到今天看了活着这本书,才感叹他不愧是个作家,可能是因为年长了几年,即使同样的东西的东西也能看到更多,开始真正走在生活的路上了。
看书之前看了一些热爱阅读的书友对这本书的书评,很多人都说看了沉重。自己阅读的时候,觉得作者不是残忍,是用笔勾勒出一个人真实的一生。回想书才刚刚开始的那句话,我觉得就是我读出的这个故事的感慨也是整本书的总结之句:\\《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 实际上我觉得福贵一生白发人送了两辈的黑发人,确实是多于常人的苦难,可是发生在他身上的其他的苦难和其带来的情感应该是非常真实的。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战争和大跃进等动荡,但是我的姥姥姥爷和爸爸妈妈多少经历过。当年姥爷跟随林彪是尖刀师的一员,他描述从东北到南部的过程中他整整跟了三十个不同的团,而三十个团里,他是战友们中唯一一个活下来的。后来海南岛战争时,一起并肩作战的活下来的战士数是个位数,而他是被将死的其他战友们紧紧埋在身下而逃过死亡。姥爷也是因为太姥爷被日本侵略军所杀而十岁出头入了伍,他跟我们说的时候已经没什么痛心的感觉,说是因为当时当县长的太姥爷不给日本人钱和物资头被割下来挂在城门楼上示众很多天。他的大哥忍辱负重娶了一个日本女人在北部开了一个金店暗地里帮助抗日联军传递消息,他和其他哥哥都入伍了。后来建国又经历了三年饥荒文化大革命,也活了下来,改革开放又南下,他说那叫下海,一年不怎么回来但是挣了些钱。有一年回家家里地震差一点被砸死。
我觉得老一辈和我爸妈的一辈子都可以说是坎坷的,但是一家人感情都很好,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就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吧。
所以看到福贵从纨绔子弟到变得懂得珍惜和付出,又到从军甚至他的儿子友庆被活生生抽血致死女儿凤霞难产而死,虽然心里感慨但是觉得这就是生活,也没什么受不住和值得看客可怜的。至少他也得到了很多东西,也做了很多东西。但是最没想到的是二喜和外孙苦根也先后而去,这真的是多于一般人的苦难呀。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对一些词语多了一些以前没有的感悟,因为人们用万千词语描绘世界,每个细小的情感都对应有词语。看到家珍穿着水红色的旗袍背着友庆有过绿油油金灿灿小蜜蜂环绕的路我眼睛开始酸酸的,当时在心里跟自己说,哎呦,你这人怎么这样,看见家珍闪闪发光的回来看穿粗布的福贵你竟然也掉眼泪。
后来想了想,我这是感动啊,不光光是因为家珍,还因为他爹娘凤霞惦记着他的长工佃户和给了他条活路的龙二,这是感动福贵他是个有福的人,这是感动坎坷人生中的真幸福。
跟着后面的好几页我都泪眼汪汪,我看见福贵心疼家珍,想着家珍小姐出身让她歇歇,家珍不觉得的时候,评论说家珍当然开心啦,之前冷漠的福贵和现在关心人的福贵,我也开心,可是没打出来后面四个字,因为我愣了愣感觉到喜极而泣的多重维度的含义中的一个维度。不只是太高兴了而哭泣,还因为回想之前和现在,苦尽甘来的感慨和欣慰。
并且,一些大家常说的受苦和苦难,并不一定是真的苦。一个人经历的越多,在世界上能感受到的东西,或者说美也越多,思考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现在的我是这么认为的,不知道以后这个想法会不会有所改变。
虽然最后孤身一人,但是福贵想得开,有陪伴。“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