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13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300字
第一次看《追风筝的人》已经是五年前的高中,现在二刷的感受比之前更深了。
首先从译者的角度夸一波(李继宏),他的这部译作是经典的对原著的再创作,其中融入进了大量的成语(多到小说中某部分让我误以为在看中国文学),极尽汉语言文体之能事,甚至还来了段文言文,其文学功底和用心可见一斑。
然后讲讲主人公阿米尔。阿米尔出生在阿富汗一个富裕的家庭,性格怯懦,有些自私,不愿承担,心思极细腻敏感(那么多的细节全不放过,个人认为是根植于深深的自卑和软弱心理),热爱写作,身体素质欠佳。从小和仆人的孩子一起玩大,但始终有等级观念烙印在他潜意识中,使得阿米尔从不愿为了哈桑付出,而后者总在向阿米尔重复着“为你,千千万万遍”。
一个贯穿了全文也伴随阿米尔一生并推动情节发展的点就是阿米尔那异常敏感的内心和自卑心理,他从小没有得到过认可和鼓励,所以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和看法,渴望得到爸爸的爱转而对哈桑心生恶念,虽然故事前面一直在铺垫主人公心里的愧疚,但显然是被小说写作手法夸大了的,要不然也不能在回国之后还在对哈桑的事情完全地抗拒和抵触,在阿米尔心里,等级差别的优越感是一直存在的,哈扎拉仆人就是哈扎拉仆人,不值得为其冒险。
小说到最后结束得有些仓促,主人公是如何从完全抗拒因哈桑的事情影响自己在美国的家庭的心理过渡到突然邀请索拉博去美国,连提前和妻子商量都没有,(阿米尔不是因为和妻子都倾向于不要孩子才不考虑收养索拉博吗?如果这都不需要商量,那说明要不要收养孩子从头就是阿米尔说了算吧....)阿米尔心思那么细腻脆弱的一个人是如何忍受索拉博的长期沉默,空洞的眼神,木讷的神情,这样还能继续和索拉博讲话,进行一个人的独白,这中间的心理矛盾变化并没有说清楚。索拉博从一开始就是倾向于接受和相信阿米尔并跟着他回宾馆住,又是如何一听到阿米尔的一句“可能要到恤孤院住一段时间”这样的话就寻死并且此后沉默多年,这段变化也没有讲明白,或者讲得不足以让人信服。另外就是涉及阿瑟夫的部分,大体上来看阿瑟夫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但我也说不太清楚,有些地方的逻辑不太通畅,总觉得他有不错的地方只是被阿米尔夸大了给人带来的恐惧感,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的想法。
再一点就是作者本人,之前也读过作者的其他几部作品,其实他的小说很接近自己的真实生活,小时候家里富有,然后因为战乱去了美国,读到很多地方都觉得阿米尔就是作者。到美国后,某些阿富汗家乡烙在他心里的人和事让他忏悔让他留恋,他也想努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世界关注到阿富汗的战乱、宗教等级观念、贫富差异,也算是一种赎罪吧,正如这个小说的主题一样。小说很多地方的描写都让我觉得别扭,很大部分场景情节发生地很戏剧化,像是影视作品的创作手法,所以创作小说的动机非常值得怀疑。当然,救赎的主题是表达到了,但个人认为真的没诚意,虽然主人公在我们面前表现得很有诚意。
故事到最后我也没彻底相信阿米尔从内心剔除了那种高傲感,只觉得他好像是将素材加工了一番写入作品好成为自己赚钱的工具。我想多了吗?想多了就算了,反正也是瞎想想....小说怎么理解你们随意哈。
不过总的来说这本书还不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