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1300字

2019-09-16 21:25:57 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300字

“为你,千千万万遍”。多么深情纯粹的告白,又是如此令人动容的千钧承诺。这本书看得很快,也很投入,读完又概要地看了一遍。作者真情真实的流露让人深思之余多次泪目,译者富有才华的翻译读起来使人畅快也深受感染,也看到了很多优秀的书评和感言。读的过程中,脑子里在想,这是一场救赎吗?不尽然。救赎这个词对于一个在成长中的小孩,有点过于沉重。如果人的一生就是一场赎罪,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又会有什么意义呢?老是向后看,怎么往前走?所以理解了作者题中之义“追风筝的人”,人的一生应该是有所追求的一生。正如译者所说,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哈桑终其一生都在践行着忠诚,至死不渝。阿米尔怀着一颗悔过的心,总是试图弥补对哈桑的过错,他追求的是勇气,面对众人对妻子过去的不容忍甚至唾弃,他选择了宽容,选择了心中的爱;面对父亲对他的不认可,他选择了努力证明自己,即使在最后得知父亲对他隐瞒了哈桑是其同父异母的兄弟而导致对他的种种不公平,他选择了宽恕,经过几番周折甚至是生死,他毅然决然选择了抚养索拉博。拉幸汗在书中更是一个智者的形象,面对阿米尔父亲的自以为是,对阿米尔的不认可,拉幸汗反驳纠正了他,“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也正是因为拉的鼓励,让阿米尔在写作的路上越来越好,越走越远;也正是因为拉的指引,让阿米尔踏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而阿米尔的父亲呢,一个受邻居朋友甚至陌生人尊敬的人,因为他善良同情,愿意施舍卑微的人,愿意建立孤恤院挽救孤儿,对宗教能拯救人甚至嗤之以鼻;因为他勇敢有正义感即使在俄国士兵试图强暴时面对可能的生命威胁,他仍然选择了阻止他,即使过着艰苦的生活也不愿领救济金;因为他有对故土的眷恋热爱,在即将远离阿富汗,他清空烟盒,将故乡的泥土放进盒子,把盒子放进胸前口袋,贴着他的心。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怯懦和软肋,隐瞒了哈桑是他儿子的事实。
所以说,此书展现了一个个丰满的人,一幅幅百态人性,一种种百味人生,也许它不完整,也许它有缺憾,但是正因为这样,它才成为了人生,它才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它才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还有两点启示在我的脑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是国与家与人的关系,阿米尔犯下的错,如果将他与哈桑身份对调,也许哈桑也会犯,因为有太深的阶级烙印,这也是一个战乱频仍内乱不止的国家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的伤痛,没有富强的国哪有完整的家,没有完整的家哪有幸福的孩子,所以生逢此时此国,我深感欣慰骄傲,这也让我们有更多的勇气和选择来追求自己的风筝。二是关于孩子的培养。父母要给予小孩充分的信任和鼓励,阿米尔犯下的错,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阿米尔父亲的不认可不公平导致的。另外,家长也要认真兑现对小孩的承诺,索拉博的自残很大原因就是阿米尔没有兑现不再把索拉博放到恤孤院的承诺,即使阿米尔有他的理由,也是权宜之计,但最后还是给索拉博心里造成了很深的阴影。
就写到这里吧,希望每个人都能追求到自己的风筝,即使那天断了,也要把它追回来。也是写给自己的。

  • 《中华生活经典:大观茶论(外二种)》_读后感_1300字
  •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朝圣(2018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全数字化赋能:迎击颠覆者的竞争战略》_读后感_1300字
  •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原书第13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点亮自性之光》_读后感_13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_读后感_1300字
  • 《先知(纪伯伦全集)》_读后感_1300字
  •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睿文馆)》_精选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