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读后感_1300字

2019-09-10 13:19:22 读后感

《许三观卖血记(第3版)》读后感1300字

①继《活着》之后,《许三观卖血记》是我读过的第二本余华老师写的书。开卷之初,我对许三观并无多大好感,他市侩、自私、斤斤计较,并没有多少当主人公的“天分”。他可以用八角三分钱“骗”娶后来的妻子许玉兰;他可以在得知自己最喜欢的儿子一乐并非自己亲生儿子之时对自己妻子冷嘲热讽;他甚至可以为了报复自己妻子的出轨与同在丝厂上班的林芬芳上床。然而余华老师的《许三观卖血记》并不像《巴黎圣母院》这类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所描绘的人物:非黑即白——好人太好,坏人太坏,并无多面性。相反,我觉得余华老师笔下的人物更具真实性。越往下读,越能看到另一个不同于我们之前所读到的许三观,我们会惊讶,原来许三观也有无私、富有责任心、甚至可以说伟大的一面呀!在闹了几月饥荒全家靠吃稀粥掺玉米粉度日的时候,他可以用嘴为家人“炒”一盘盘香喷喷的菜;许玉兰在文革时遭到批斗他悄悄将省下的红烧肉藏在米饭里头送给她吃;为了二乐能快点抽调回城他会拖着刚卖完血虚弱的身子不顾性命的同二乐的队长划酒令;尽管知道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有时候冷酷、骂咧咧的对他,尽管说过许多次“自己做了那么多年乌龟替人养了那么多年儿子,自己挣的汗钱可以花在一乐身上,可是自己卖血挣来的血钱说什么也不能花在一乐身上!”这样的话,他仍可以将自己的性命抛之不顾一路在赶往上海的途中卖血为一乐筹钱治病……

②好的文艺作品,通常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许三观卖血记》同《活着》一样,人物生活背景大都设定在那个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动荡的几十年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大炼钢、三年困难时期、“文革”、知青下乡。(《活着》还前置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时间跨度更广)特殊的年代催生特殊的故事。生活在那个特殊年代的许三观一家无疑是可悲的,生活的不幸一次次重压在他们的身上,但每一次许三观都能通过卖血帮助家庭度过困难时期,他一共卖了十二次血,十一次都是为了这个家,当他真正的想为自己卖一次血的时候,他才发现,他老了,他,再也卖不动血了……故事结局虽不同于《活着》中主人公身边至亲之人全都死去那般悲痛。相反,十一年后,许三观一家走过了动荡不安的年代,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生活也正如他所言,就像他的身子骨一样——很好!当他笑容满面的走过他曾经卖完血总要去吃饭的饭店时,他忽然想要为自己卖最后一次血,然而年轻血头的话就像重锤般敲击着他的心,他哭了!我无法将自己代入进去,无法深刻的体会他当时的内心情感,毕竟生活在幸福年代的我们从没经历过饥荒与动乱,更别说会像一乐他们饿得喝粥时连糖的味道都尝不出。但我仍旧细细体味,我在想,那个时候的许三观是不是还想要和根龙和阿方亦或是和来喜来顺他们一起为了卖一次血往河里喝八大碗的河水呢?是不是还想要再和他们一起装作常来饭店的样子对店小二讲:“来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对了,黄酒给我温一温。”呢……

③余华老师朴实的文字却很深刻有力,不用华丽的辞藻堆砌,也能带领读者进入他构造的那个看似离如今时代十分遥远的世界,领悟人世间的至真至诚至纯之情!

  • 《中华生活经典:大观茶论(外二种)》_读后感_1300字
  •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朝圣(2018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全数字化赋能:迎击颠覆者的竞争战略》_读后感_1300字
  •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原书第13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点亮自性之光》_读后感_13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_读后感_1300字
  • 《先知(纪伯伦全集)》_读后感_1300字
  •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睿文馆)》_精选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