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读后感_1600字
《采桑子》读后感1600字
都说这是一本有正宗“京味儿”的小说,但奈何我既不知道老北京是啥味儿,也没见识过新北京的雾霾和恢宏,我感受到的就是正宗的纯纯的“人情味儿”。
咱们中国是个讲究人情味的国家,晴格格曾将“人情味”三字诗意地分开解读为:人的世界,情的天地,有味道的人生。小时候只觉得这话好听,越长大越觉得琼瑶阿姨还真是骨子里透着浪漫,而直到读完这本小说,我才惊觉“人情味”有多耐读。
这本家族小说讲述了满洲贵族后裔十四个兄弟姐妹及亲友在百年历史间风雨飘摇、各奔东西的故事。人物之丰富自不用说,但人物形象之丰满、性格之鲜明着实让我思绪绵绵。关上书闭上眼,每一个人就那么跃然于纸上,或动若狡兔或静如处子或深沉内敛或放浪不羁或端庄秀丽……而说到“情”,就更不用说了,全篇读完我依旧记得最开始讲述的大格格与琴师因戏结缘最终也因戏分离的故事,记得四格格与廖先生“良友难觅,丁香依旧”的情缘,记得“生如寄,死如归,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老五和他儿子金瑞的未完待续……有股“味儿”渗透在每个人物身上也贯穿于整部小说,或者换种说法,是作者在有意识地含而不露蓄而不发。作为一部小说,全篇没有多少文学技巧和文字渲染,甚至以散文的手法平铺直叙,一方面带给人足够的真实感,另一方面这样的手法以及女性作家难免会触的感性雷区也让人质疑作者的主观性给作品带来的新鲜度,而我就在这样的纠结中感受到那份鲜活的真实的矛盾的立体的名为“人情”的味儿……
首先,关于民族。八旗子弟的优越感跟不上清朝灭亡的节奏,变得疏离焕然但依然顽强拼搏,让人好生心疼。身份带来的尊贵在时代的变革下变成了尴尬,民族的悲剧性可以预见却不能避免。他们在时代变革和文化冲击下展现的窘态,展现的情怀,其实当真真实得可人。而在这样大背景下的满人该以怎样的姿态来直面,如今我们看来轻而易举的问题当局者就不一定那么轻松了。如今看来,作者是介于当局者和旁观者之间的角色,轻轻浅浅看似随意的笔墨应当是作者反反复复实则刻意的结果。
其次,关于人性。作者讲述的金家子弟或凄美或执着或糊涂或世俗的故事,最终都是充满着矛盾体的。例如她说“天道忌满,残缺实际上也是一种美”,而在最后老七身上又讲到“现今大谈残缺美的同时又有几人懂得圆满的道理”;她说世人以为金家子弟众多应是齐心、哪知早已分崩离析,后又讲道亲情是不死的、不因时间的分离而中断;她说老三老四已忘记了过去但又牢牢记住了过去……我不是想列举作者的错误,我只是想说,这就是我们自身关于人情、人性的理解的真实:矛盾的真实,真实的可爱。除了自身,很大篇幅在刻画人物关系在时代背景和文化变革下的矛盾。作者关于民族悲剧和人物自身矛盾的笔墨着实浅,但社会关系就不同了。
前面他们金家几十年长久理智熏陶的情感,像是地底潜流中滴滴渗出的精华,变得成熟而深刻。所以作者甚至只需寥寥数笔,就可展现出随着时代变化越变越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可以让读者感受到那份强烈的对比和反差。那是人物心理的复杂,是付出与得到的权衡,是有利可图的钻营,是厚颜无耻的追逐,那是与她们之前所感受到的完全不一样的“人情味”……但作者并不旨在批判现实,或者说她更想求得共生。因为她大概想知道,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教给我们的道德观、教给我们的“人情味”,在时代变革和文化冲击下能否求得共生。而这个问题,不就正是有良知有上进心而又有些害怕的我们在假装思考着的么?
最后,我想说的是关于七格格,作者本身。其实,我真的很希望作者能给我一个她的答案。很遗憾,并没有给我。一直很本分地守在“我”这个说话人的视角里,只是偶尔出来踮起脚尖:文革,复杂,背叛,人心,商业,世俗,一切点到为止。我甚至想知道她和她那个西北的丈夫的故事,终究没有如愿……
珠玉随风,书香满纸,也许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