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_1600字
《傅雷家书》读后感1600字
后来对书信总有着说不出的喜欢,以至于爱屋及屋,这两年来收到纸条明信片之类的小东西我总是小心翼翼地收着,更是希冀有朝一日我亦可寻得一笔友。
无意中得知有《傅雷家书》这样的作品我更是欣喜,平静而冗长,特别羡慕这一家子能这样以书信的方式谈及生活,一本家书,没有鸡毛蒜皮的冗杂,页页写满了一家人互相牵挂、相互切磋和以诚相待。出乎意料的是傅老在给儿子的书信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柔软深远的父爱。中国人的意识里其实深深蕴含着一种简单粗暴,宁可诉诸肌肉,也不诉诸大脑。所以一见傅老在给傅聪的信里那优美欧化的大长句,心里先温暖了一半,再体会一下父亲那种毫不掩饰的舐犊深情,真的让人心动...
他们父子之间,还不仅是那种嘘寒问暖的父子之情,对艺术的感悟更是登堂入室深邃悠远仪态万方。这些见地,在那样的时代真的好先进。母亲的家书倾向于生活琐碎,父亲则更倾向于言传身教。这一对夫妇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虽然年纪会老,可是不甘落后,永远也想追随在你们后面。”
我想这样一种相处模式很值得我去找寻,“在这方面,我很想听听你的意见。”“我平心静气思索以后,有此感想,不知你以为如何?”“爸爸来信告诉我该怎么办吧。或者寄些什么书来,能够帮助我更有勇气的。”“希望以后多多告诉我们生活细节,让我们好像在一起生活一样。”这样的语句真的让人觉得很舒服,相互尊重理解,其实有些话语当面说会更伤心,但落笔的时候会经思索一翻,这个时候人的情绪会相对稳定些,这就和生气时自己先默念十秒有同工异曲之妙了吧。
傅老说“你记住一句话: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由此看来,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一个人从小就在这样的有知识有文化有热枕有骨气有热心的父亲熏陶下,培养出傅聪那样有为的青年是应该的。
我一直苦闷自己是个矛盾体,而傅老关于矛盾的点做了一下解析:“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有矛盾才会逼你解决矛盾,解决一次矛盾即往前迈进一步。到晚年矛盾减少,即是生命将要告终的表现。没有矛盾的一片恬静只是一个崇高的理想,真正实现的话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凭了修养的功夫所能达到的和平恬静只是极短暂的,比如浪潮的尖峰,一刹那就要过去的。或者理想的平和恬静乃是微波荡漾,有矛盾而不太尖锐,而且随时能解决的那种精神修养,可绝非一泓死水:一泓死水有什么可羡呢?我觉得倘若苦闷而不致陷入悲观厌世,有矛盾而能解决(至少在理论上认识上得到一个总结),那么苦闷与矛盾并不可怕。所要避免的乃是因苦闷而导致身心失常或者玩世不恭,变做游戏人生的态度。从另一角度看,最伤人的(对己对人,对小我与集体都有害的)乃是由passion [激情]出发的苦闷与矛盾,例如热衷名利而得不到名利的人,怀着野心而明明不能实现的人,经常忌妒别人、仇恨别人的人,那一类苦闷便是于己于人都有大害的。凡是从自卑感自溺狂等等来的苦闷对社会都是不利的,对自己也是致命伤。反之,倘是忧时忧国,不是为小我打算而是为了社会福利、人类前途而感到的苦闷,因为出发点是正义,是理想,是热爱,所以即有矛盾,对己对人都无害处,倒反能逼自己做出一些小小的贡献来。”这样一大段我反复看,简直欣喜若狂,不禁沉浸在收获矛盾的喜悦之中,更是为傅老的思想感到由衷的钦佩,从小我的矛盾激进到大国的理想正义,这样的文字天生就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精选摘编百余封的家书,从平静恬淡到后来病弱素贫,最后的一封遗书的出现无疑是给这十几年的书信小径来了个急刹车,所谓遗书却处处条条罗列为别人考虑拜托别人还深感抱歉,直到死去却也没能享受到儿孙膝下承欢的喜悦,我想,二老应该也是含恨而终的吧。“现钞50.30元,作为我们的火葬费。”...
下一场,曾国藩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