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_1300字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300字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
王小波在书中大肆批判中国式哲学、国学、儒家思想,崇尚西方自然科学,用东西方文化差异对比,有些偏颇,因为文化不同种族不同那么群体心理就会有差异,正因为这种差异,世界才有了多元化,当然也不妨碍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是并无好坏之分。
书中后面独立章节大都是他的短篇杂文,诙谐风趣的调侃,针砭时弊,甚至讽刺批判时代的各种事物,关于平等、恭维、格调、崇高、电影、艺术、小说、高考,文革、君子、儒家、个人、居住、环境、饮食、尊严……都给出了他自己的观点,有些论调今天来看个人觉得也过于偏激,大量用七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和自己经历评判事物,而今看来是同也不同,毕竟是时代造就的人,而非他造就的时代,他的部分观点受到了时代的局限性,这些观点暂且求同存异吧。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思潮影响,我们经常处于漩涡之中,活着活着就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想明辨一些是非,好像很容易,实则很难,因为自己的见解受所处环境、接受的教育、生活的经历等因素影响、角度不同、立场决定态度,所以是非曲直在每个人的角度也会得到不同的答案。那么这样一来,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当作与自己无关的事,也未尝不是明智之举,理解不了,因为认知层次不够,此时再做评论的话岂不是愚蠢至极,无知者才无畏。还有可能因为价值取向的不同,而看作与自己无关,这样的话去评论,是否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干涉。
年纪越大越觉得明辨是非很难,是非标准无法恒定,是非评判既简单又难,简单的是它根本不用深入思考推理就可以判断,难的是它是否能多维度推断出这个结论。是非对错本无常,开放包容也很好,又何必强调绝对的明辨是非的能力,那不也是抱着僵硬的逻辑吗,把世界一切事物分成好坏对错以后,也是非常可怜的事情,所谓是非都是相对的,我们都处在是非之内,又何来明辨。
在年轻时,对这个世界仅仅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就以为无所不知,在对世界妄加判断,同时还会对和自己交流的人大肆灌输自己的所谓思想,现在想起来,这种好为人师的行为相当狂妄浅薄。
现在看来,面对任何事情,首先是明是非,伦理上确保方向,考虑利弊关系,选择路径和解决办法,接受事不情的结果,心理上平衡得失,这就是明是非知厉害平得失。
话语是一种展示自我时最廉价最便捷的方式,可往往很多人忽略了付出的代价,说出口的话其实每句都收不回,都代表自己,如果惯用真实表达,那每一句话都需要包装与之匹配,并且环环相扣,否则相互矛盾就会很尴尬,甚至被人曲解造成误会或者冲突。换而言之,沉默不代表没主见,不代表没思想,有思考有体悟有见解的沉默,恰恰是一种另一种可贵,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代表没有思想,我认为这样的沉默更是一种境界。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上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学习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抱着质疑、思考、敬畏的态度,同样也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不局限在某一种载体上,形式可以多样化,只是不要让自己的学习能力被阉割,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我对自己要求很低:活在世上,无非就是想要明白一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也算成功。”这是王小波在自序中说的一句话,也是此刻我很想说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