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京华烟云(全集)(纪念典藏版)》读后感_1300字

2019-08-07 22:47:44 读后感

《京华烟云(全集)(纪念典藏版)》读后感1300字

《京华烟云》——儿女情长背后的民族大义

文/君向何兮

01.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福建漳州人,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代表作品有《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老子的智慧》等。

02.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仿照《红楼梦》的结构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03.

全文伊始,林老就写到“全书写罢泪涔涔”,而我亦全书读罢泪涔涔。

小说以战乱开始又以战乱结尾,不同的是,书中人物的生活状态、思想境界一直在发生变化。

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从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到二战爆发,现代中国风雨飘摇,人、家、国皆不能安。

茫茫乱世,世人对人生只有两个态度:入世,出世。可全书在最后一章达到高潮,当家族中的青年都奔赴战场,为国,为家,为亲人而战斗,那个故事也该结尾了,未来适合人们去想象。

很多人拿《京华烟云》和《红楼梦》相比,将《京华烟云》誉为现代版《红楼梦》,我却觉得两点并无实质可比性。虽然《京华烟云》是由林老翻译《红缕梦》不成创作而来,但两者的时代背景俨然不同。

《红楼梦》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着重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与贾、林、薛的爱情悲剧;《京华烟云》则是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着重描写了姚、曾、牛三大家族在时代洪流中的变更,爱情为次要,但是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冲击、交融,新时代青年男女的形象,家国战乱、国家动荡的描写应为文之主旨。更以“男儿一副好身手,拼将热血洒神州”,以个人情怀上升为民族大义作尾。

林语堂先生的大女儿林如斯说:“《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想必一本能感动作者自己、感动作者家人、感动千千万万读者的书一定会是一本好书。

第一次接触《京华烟云》是在小学图书馆的书架,那个时候,那些书,只能摆在书架上,管理员不准学生阅读,第一次错过这本书。

第二次接触《京华烟云》是看到电视剧,记忆中木兰是由赵薇扮演,可由于自己不爱追剧,第二次错过这本书。

第三次接触《京华烟云》是看施建伟写的《林语堂传》,这时才发现《京华烟云》的作者竟然是林语堂,结果当时由于时间原因,只看了百度百科的词条,又一次错过了这本书。

第四次,我已经步入大二,在图书馆静静看着这本书,前面的篇章以为都是描写家族存亡儿女情长,最后结尾才知道林老写的是民族大义!

还好,我没有错过这本书,还好,我愿意再读这本书,希望有人和我一起,共看儿女情长背后的民族大义,你愿意吗?

  • 《中华生活经典:大观茶论(外二种)》_读后感_1300字
  •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朝圣(2018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全数字化赋能:迎击颠覆者的竞争战略》_读后感_1300字
  •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原书第13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点亮自性之光》_读后感_13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_读后感_1300字
  • 《先知(纪伯伦全集)》_读后感_1300字
  •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睿文馆)》_精选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