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乌合之众》读后感_1300字

2019-08-25 11:07:30 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1300字


  • 这是一本对群体心理研究的书籍,系统的阐释了群体的形成,发展,以及群体所具有的特征等问题。对于解释已经发生过了的群体效应有很大的帮助,对于研究现存群体的形成,以及将要发展的趋势和他们会出现种种问题有了依据!
  • 书中提到群体最初形成的特征是自觉的个性消失和感情与思想朝某个既定的方向发展。而如果一旦符合所描述的群体的特征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书中的观点去研究他,所以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们先要去将自己身边的一个群体作为观察对象,然后看看书中的观点是否适用于我们身边的这个群体。从而对本书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这样对阅读有非常大的帮助。
比如设想以下一些群体:学生、党派、出租车队、游行示威队伍、或者因网上某事形成的网络群体(虽然不再同一个地方,但会由偶然事件的爆发让他们凝聚在一起)。

  • 以下是对本书一些深以为然的观点摘录:
  • 第一点:群体形成之后会让其中的人感到有种不可战胜的力量。这种力量会让他们感情用事,而让他们单独一人徙一定会有所收敛,当束缚个人的责任感完全消失时人便会肆意妄为。关于这一点我想把秦末汉初时陈胜吴广起义拿来作为研究对象。他们胆敢以900人的数量,去挑战一个强大到不可动摇的政府,正是这种群体效应的结果!
  • 第二点:传染性。是个人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与他们在独处时又大不相同的特性。这也解释了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革命烈士,用生命捍卫“信仰\。由于涉及政治敏感,在此不多加论述,读者读至此处将“革命群体\带入书中自行体会!主要特点:它已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成了一个不能控制自己意识的木。

第三点:在感情方面,宗教感情政治感情,道德感情以及爱憎恶方面最杰出的人物,不见得比最普通的人做得更好。就知识而言,数学加鞋匠可能存在天壤之别,但性格而言,区别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计

其实关于这一点我个人曾经有过很多深入的思考,与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但我现在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究竟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否会对个人感情和外在的行为做出指导。?

除此之外。本书还对群体的感情与道德。群体的推理以及群体的想象力等。做出了系统的分析,由读者自取之!

谈完了一些对本书知识点的认识,来谈谈我的收获:首先这本这本书解决了几个我困扰很久的问题。同时也为我学习历史打开了新思路,即应用群体心理精神分析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有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借鉴。然后根据本书提供的一些依据,似乎可以写一篇一直以来对教育制度改革的论文来!当然,一定是客观的,考虑全面的!

最后例行指出本书一些瑕疵第一:对女性的偏见,详情请见书籍。

第二点:除了作者个人的价值观问题之外,我还要强调一下,作者心理研究的方法论的局限性。重在对个人心理的研究,而缺乏对外在环境决定心理状态的分析。很多事情不能仅仅以群体心理去解释,还要结合许多其他方面的因素。第三点:关于异质性群体的研究占比少。同质性群体分类的研究只关注上层建筑,而缺乏一些民间组织的研究!

(如果居思塔夫●乐庞复活一定会对我说,你行你就上,不行别bb!)

以上

  • 《中华生活经典:大观茶论(外二种)》_读后感_1300字
  •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朝圣(2018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全数字化赋能:迎击颠覆者的竞争战略》_读后感_1300字
  •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原书第13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点亮自性之光》_读后感_13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_读后感_1300字
  • 《先知(纪伯伦全集)》_读后感_1300字
  •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睿文馆)》_精选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