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秦腔》读后感_1600字

2019-08-30 17:52:14 读后感

《秦腔》读后感1600字

一直怀疑自己读长篇的能力,没想到这样一部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是“鸡零狗碎”的作品竟然真的读完了,作者意在为自己生活过的陕西大地立碑,所立的不是那种歌功颂德的高阁之碑,而是着眼于最逼近真实最赤裸裸血淋淋无滤镜的普通百姓生活的现实与真相之碑。整本书采用了一种可以说有点“流水账”的方式,但却让人在这些东拼西凑纷繁零落的杂事中分明地感受到了一种浩荡与兴衰,而这,也正是大家的功力,是贾平凹的功底展现。这部巨著花费了贾平凹一年多的时间写作,这期间这样大规模的建构写作着实让作者坦诚有些“迷惘”,会担心读者能否认同并接受这样一种展现方式。诚然这样的写作着实能筛选掉不少的读者,但只有坚持到最后的读者才能真正被作者带入那一片一气呵成的无人之境。整本书后半段,作者开始在角力与沉浮的大势上发力,每一个情节都不再像前期一样仅仅代表着它本身,而是凝聚在一起,缠绕在一起,仿佛蕴含着命运的密码,让我们看到了一步步的积累、一根根的稻草是如何压垮了夏家,如何侵蚀着清风街的沧海桑田。

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这是《秦腔》这部书多次发出的叹息,厚厚600页纸质书页,也不过是故事里的区区几年,那些人的消逝,那些艰辛与坎坷仿佛都是弹指一挥间,但再回顾每一个情节,哪一次悬念不是惊心动魄,哪一次摧残不是无尽的难熬。作者为之立碑的这片土地上养育的世世代代的农民们,都是这样艰难而顽强地跨过一道道艰难与险关,一如作者热爱的中华儿女。

这部作品在贾平凹的所有著作中基本上可以堪称典范了,其原因应该也包括作者的视角与抱负,在一声声“日子难过”中,作者还是希望能够上升到一些民族的特质与精华层面,而“秦腔”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与仁义礼智信则是作者在琐碎生活背后所希望呈现出的内涵与意义。然而难过的不仅仅是日子,还有作者所钟爱的秦腔与浓郁厚重的陕北文化。在文中我们多次看到作者对于秦腔的衰落和被剥夺而流露出来的愤懑、痛惜、无力与自嘲。当然,衰落的不只有秦腔,还有几个相继逝去的主人公的名字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仁本就缺场,礼因钱而不在,智慧出现了毛病,义最终只能为自己争的一口气而掩埋,仁义礼智的子孙们纷纷四散零落,最受大家期待的夏风不知所踪,与钟爱秦腔文化的妻子劳燕分飞、背道而驰。

写到这,很容易便可联想到一部书——那就是《红楼梦》,无论从内容写法还是内涵基调讲都很像,作者也承认过自己对《红楼梦》这部经典的追求与致敬。里面有一些情节可以看到明细的学习仿作,例如中星他爹在死前的卜卦与太虚幻境中的预言,可以说都对情节起到了起承转合的重要作用,为这两部承载着民族兴衰发展的作品更增添了别样的神秘色彩。

而这部作品不仅类似于古典小说,更与中国传统绘画与音乐有着水乳交融的联系。音乐自不必多说,以“秦腔”为题,且行文中更是穿插着大量的乐谱以增添节奏感并尽力呈现作者脑海中的意境,最妙的是随着情节的起伏进展,经常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还伴随着一声声不同节奏的秦腔的加入,时而舒缓时而紧张,总能在剧情发展时衬托得恰到好处,让人仿佛不仅在看书,更像是看一出大戏在眼前。音乐感节奏感齐聚的同时兼具画面感。而整部书自身也就像一副长卷轴的古典绘画一般,每一个细节描绘得那样清晰到位,仿佛工笔画的《清明上河图》缓缓地展现在眼前,你会惊叹,这个人物怎么会画得这么精细,这个动作怎么能刻画得这样逼真。

在阅读的时候我也常常会惊叹,本一个一带而过小动作,怎么可以翻来覆去把它所有的花样全部展现得淋漓尽致,这足见作者的用心,也证明这绝不是一部粗制滥造的作品。而所有的专注与用心,都源于作者对于这片土地最为真挚的热爱。夏家之后再无秦腔,这部作品却是在不断地进行着土地的剥离与崩塌,我们不难想象作者在完成作品时的心痛与无奈,他用密密麻麻的小字为陕西大地立了一座无字碑,作者对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不置一词,却尽显出他的难舍与挚爱。

吼一嗓秦腔吧,就当是挽歌。

  • 《当代英雄》_精选读后感_1600字
  • 《投资最重要的事》_读后感_1600字
  • 《终身幼儿园》_读后感_1600字
  • 《事实(比尔·盖茨推荐)》_读后感_1600字
  • 《老人与海》_读后感_1600字
  • 《狼烟北平》_精选读后感_1600字
  •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_读后感_1600字
  • 《深度思维:透过复杂直抵本质的跨越式成长方法论》_读
  • 《每一天梦想练习》_精选读后感_1600字
  • 《小狗钱钱》_精选读后感_16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