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_1800字
《百年孤独》读后感1800字
终于读完了,长吁一口气。
大学时就买了这本书,记忆中读到“丽贝卡吃土”的情节时就读不下去了。那时候的年纪是读童话书的好年纪,读不下去很正常,但是在心里却落下了“此书难读”的结,以至于这本书到现在还安安静静的沉默在书橱里。
前几天在得到听书专栏里听了对这本书的解读,激发了我探究他的好奇之心和勇气。专门拿了一张A4纸列出人物名称和关系,大概是因为以前做转继承、代位继承的题目而训练画人物关系图,这次画的树状图效果还挺好,复杂的名字和人物关系,竟然我都能一一对应,所以很多困难是自己没有接触事实而凭空想象出的恐惧。
关于本书,我觉得还是受我的年龄、阅历、见识所限,理解的距离作者所表达的意义还差十万八千里。
第一,这本书适合一气呵成读完,若不然,故事很容易断线,人物名称和关系容易混乱。
第二,读到中间,我想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是“史诗”,一个家族的史诗,很宏大。挺震撼的,100余年,七代人,一个家庭扩大扩大又缩小,繁荣、动乱、衰退、灭亡。我在想,如果把本家几代人借助族谱写一个家族的事迹,成为不了史诗,但是也能让人感受到基因遗传和生活相似之处。
第三,这本书也是一个文明创建、发展的兴衰缩略图。生存之地被创建,本想向外探究拓展却无功而返,本想成为世外桃源(不是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与世隔绝,而是自我管理)却被政府插手监管,读到政府派里长来规划马孔多时,我也很忿忿不平,凭啥我找到的荒地,我开垦的地方,我创建的家园被你插手,随后想,政府若说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是无可奈何了,毕竟这种逻辑和权力有士兵和武器的拥护就是好使。随着道路的不断开辟,马孔多接受着新鲜事物的层次也在扩大,外来文化不断涌入,资本积累也在孕育,气候土地资源也成为种植香蕉树的“种植园”,当地人一直在接受,也乐于接受。同时受政治影响马孔多也是风云变幻。读到后面,被马孔多渗透着的腐朽的接近死亡的气息所压抑,按照历史趋势来说,一个地方应该会越来越好,但是我无比怀念马孔多刚创建之初的样子,吉普赛人经常来的时期,哪怕是为自由党而战时紧张的时期都比后来的马孔多要有生命的多,后来的马孔多大概是“大约三千多人被杀死在火车站而后尸体用火车运出去投到大海,而民众却对真相一无所知‘没有人死去’”开始的,从那时起的马孔多虽然有教义,但是暮气沉沉。从没有人相信有上校这人开始,马孔多极速衰老甚至死亡。有资本有娱乐有文明却没有自由没有生命没有根。
第四,关于孤独,我不能深入骨髓的去理解,还没到那个层次。依着我的直觉和理解,我觉得他们一家人并不是疯子,他们好像是要冲破什么屏障,好像是内心的,上苍加在人心上的枷锁,他们遵循内心努力的以不同的方式想去挣脱,但是也许他们自己挣脱了,获得了自由,而我们外人看到的却是疯癫终老,释放欲望。这很难说是他们的孤独还是我们的孤独。
第五,从入世来说,这个家庭可真让人心累的。没有人能平平稳稳地生活的,从我们对清净生活幸福家庭的定义,这个家庭的生活简直一团糟。所以乌尔苏拉能活到一百多岁,我想她可真够厉害的。老太君见证了几辈人的成长,也为所有人操够了心。就是她,让我觉得做一个坚毅的女子真好。到快寿终就寝时,她被马孔多遗忘(老一辈的人差不多都不在人世),被小孩儿捉弄,心有戚戚然。总觉得本该儿孙环绕净享天伦之乐的老太君竟然是这个境况。这才符合大部分人的生活写照吧。活到多大年龄,你都要操心,都可能被生活打得措手不及,才不会因为心疼你衰老没有力气却对你网开一面,话语权会渐渐被年轻人取代,会被渐渐遗忘,也是一种孤独。我很尊敬这位老太君。
第六,我挺想在一个屋里足不出户地(虽说我特别特别喜欢出去玩)探索奥秘。这孤独吗?不孤独。
这本书还有很多尚需开悟的地方,但是现在我读来只是朦朦胧胧有感触却不知道是什么,还有些尚无缘碰撞。下一次读,得仔仔细细做笔记。
读完书,看了几篇其他书友写的书评,想从中获益。有些书友理解挺深刻,我挺佩服他们的。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受见识、思考所限,感悟没有那么深刻,为不能深入理解“百年孤独”有些怅惘。关于上校战斗的经历和他的心路历程缕不出清晰的感悟有些郁闷。同时也有些庆幸,就像是当读懂此意,我们离快乐也越来越远了。
书籍和道理都得是契合的年龄和阅历去品味去碰撞。下一次读此书,希望有更多的收获。
致敬加西亚·马尔克斯。致敬译者范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