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新启蒙:思想市场驱动中国变革》_读后感_1800字
《改革新启蒙:思想市场驱动中国变革》_读后感1800字
书是访谈记录,有点电视综艺。重复多了一些。对某些问题闪烁其辞,估计怕被“和谐”。近期张教授的“这就是中国”香港问题一集就因与中央不合拍被中断。张教授的这本访谈记录还坚持读完,最大的好处是释放了许多信息,方便自己更多的思考。例如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讨论。
我不打喜欢茅于轼的理论,对哈耶克也不完全赞同。但是,必须说明他们的理论对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减轻计划经济做法,开放市场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市场经济开放实在是很有限。这种捆绑不仅会限制国家发展原动力,而且缺乏带动机制。张教授对于国家指导产业发展方向的诟病,鄙人以为是无可厚非的。新兴产业圈定部分是产能过剩最突出的领域。因为地方盲目跟风根本不考虑实际市场,某些国有企业为“表忠心”也不遗余力,这才是可怕的现象。唯上媚上,是地方官员与国企官僚一拍即合,这就证明他们在违背经济规律,拿企业利益为自己升迁搞政绩工程。这不是市场经济,更不是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这是昏官政治。这也是犯罪。问题是损失无法追责,更没法子给予法律追究。因此,必须纠正这种国家圈定式的发展方向再出现。
张教授讨论的自由,市场经济开放让我认同的部分是,政府应当严肃划圈,严谨立法。中国的法律体系制定具有不严谨,甚至缺乏可行性。尤其是领域、行业、地方区域的政策法规,常常不调查、不研究、层层加码,直至宁愿浪费、加负在所不惜。这种做法无异于“懒政行为”,这是“大跃进思维惯性”在官隶阶层可怕行为。政府权力与义务是管理和服务。而今管理为主、服务点缀必须改变。这些现象也是我反对所谓“顶层设计”的鼓吹。他投射出高高在上,不相信基础,不相信人民。
政府该做的事情应当是修正那些已经滞后的政策文件。中国的发展在所谓可控的速度发展。问题是环境改善早不是打扫卫生、放宽税收政策等,而应上升为环境影响、社会安定、法规健全的环境建设。这是平等的制度建设。行政命令的惯性,忽视甚至阻挠制度建设的改革,更不用说法制建设,认为这些制度性、程序化的建设是自束手脚。他们总没有意识到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结果是对他们这些政府各级公务员的保护。当他们意识到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好处,估计他们已经不在那个位置了。下一位又要从新体会。公务员的高危行业是他们这个群体自己造成的。“谁的屁股都不干净”是一直在“各个厕所呆着搞不清是谁的屎”。从制度层面”打扫环境卫生”,让政府“窗明几净”,自从2003年“非典”起了一阵风,但在2008年就成了样子货。一大堆政府网站没人维护,“尘埃一片”。不信就到县级以下政府网站浏览吧,除了歌功颂德和迎来送往,没有数据,没有现况,没有未来发展。没有制度约束就这个结果。新来领导,赶上上级检查,吃挂落儿,这一屁股屎,不是你的也是你的。没有制度追索,冤枉么?本来建了执行制度,该谁就是谁!建了追索制度,谁也跑不了。这种不安全就是官隶自己闹的。同时,基层总担心突发事件。大多数是老百姓闹事,为什么?没规矩!说没规矩不一定没有规矩,是自己都不知道规矩,更缺乏征询意见,还用说肯定宣传不到位。定规矩的解释权还是官员随口一说,“说你对你就对,说你不对你就不对”,人家不服气,结局可想而知。法治环境的问题自知自明吧!所以,我认为加强法治环境建设,让平等相待,公正执法,成为上下一致的共识和自觉执行的状态,安全稳定将会到来。这些必须来源于基层,绝不是法律专家闭门造车所能搞出来的。因此,改革开放还得自下而上。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实践,扎根基层,试点总结,逐步上推。
当年改革是自下而上,现在仍然管用。为人民服务,人民在哪儿?基层啊!没有基层普遍支持的制度,一定是出现漏洞最多的制度。更不用说法制建设啦。我国的交通法即是一例。碰瓷儿自此法颁布以来愈演愈烈,至今不改。另外扶不扶摔倒者,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不断发生,就是法制不健全,随意性太大。这两件事都有讹诈行为,是不是应当给予敲诈勒索罪判刑呢?没有。媒体乐此不疲的吵吵嚷嚷,赚取流量!警察在摸稀泥!法院偏袒“弱势群体”!人人平等荡然无存。如此普遍涉及的法制问题尚且如此,难度可想而知。
经济发展开放市场,规矩没有不管是哪一方面参与者,都没好处。但是官僚机构的放权,越放越大,企业自主创新要看政府颜色,这就是需要改变的地方。
随心乱讲,期盼改革,心情复杂,如有冒犯,万望海涵[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