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_读后感_1800字
《苏菲的世界》_读后感1800字
入门级的哲学神作
大学时囫囵吞枣看了一遍,完全忘光了,近一年重读,惊艳了时光。
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贾德
26个关于雅典三圣的想法
◆ 第8章 雅典的哲学
>> 为什么?苏菲,为什么苏格拉底非死不可?两千四百年来人们不断问着这个问题。然而,他并不是历史上唯一坚持不肯妥协,最后落得被定罪处死的人。 我曾经提过的耶稣就是其中之一。事实上,苏格拉底与耶稣之间还有若干极为相似之处。 他们两人都是谜样的人物,即使对于与他们同时代的人也是如此。他们都没有将他们的学说教诲撰写成书,因此我们只好透过他们门徒的描写来认识他们。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两个都是通晓谈话艺术的专家。他们说起话来都充满自信、侃侃而谈,虽然引人入胜,但也可能会得罪别人。此外,他们都相信自己是某一种更高力量的代言人。他们批评各种形式的不公不义与腐败现象,向地方势力挑战,最后并因此丧命。
◆ 第9章 柏拉图
>> 虽然有些马像熊一样是棕色的,有些则白得像绵羊,但所有的马都有一些共同点。
>> 柏拉图学园也是采取活泼的对话方式上课,因此柏拉图之所以采用对话录的形式来写作并非偶然。
>> 柏拉图关心的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像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一样)
>> 诡辩论学派与苏格拉底如何将他们的注意力由有关自然哲学的问题转到与人和社会的问题。
>> 后来,柏拉图出现了。他既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
>> 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种独树一格的观点我们称之为“柏拉图的理型论”。
>> 柏拉图认为数学是非常吸引人的学科,因为数学的状态永远不会改变,因此也是人可以真正了解的状态。
>> 他在《飨宴》对话录中指出,苏格拉底的哲学见解一部分得自于一个名叫黛娥缇玛的女祭司。这对妇女而言可算是一大荣耀了。
◆ 第10章 少校的小木屋
>> 鸡与鸡的观念何者先有?
人是否生来就有一些概念?
植物、动物与人类的差别在哪里?
天为何会下雨?
人需要什么才能过好的生活?
◆ 第11章 亚里士多德
>> ……一位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
>> 柏拉图运用他的理性,而亚里士多德则同时也运用他的感官。
>> 根据古籍记载,亚里士多德写了一百七十本书,其中只有四十七本保存至今。
>> 更精确地说,亚里士多德所谓马的“形式”乃是指所有马匹都共有的特征。在这里姜饼人模子的比喻并不适用,因为模子是独立于姜饼人之外而存在的。
>> 亚里士多德并不赞成柏拉图主张“鸡”的理型比鸡先有的说法。亚里士多德所称的鸡的“形式”存在于每一只鸡的身上,成为鸡之所以为鸡的特色
>> 亚里士多德并不否认人天生就有理性。相反的,根据他的说法,具有理性正是人最大的特征。不过在我们的感官经验到各种事物之前,我们的理性是完全真空的。因此人并没有天生的“观念”。
>> “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
>> 这只鸡的“形式”正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因此我们所谓的一只鸡的“形式”就是指鸡这种动物的特征,也可以说是鸡的各种行为。
>> “质料”总是可能实现成某一特定的“形式”。我们可以说“质料”总是致力于实现一种内在的可能性。
>> 因此,一件事物的“形式”不但说明了这件事物的潜能,也说明了它的极限。
>> “质料因”是在空气冷却时湿气(云层)正好在那儿。“主动因”是湿气冷却,“形式因”则是水的“形式”(或天性)就是会降落地面。不过假如你只提到这三者,亚里士多德会补充说,天空下雨的原因是因为植物和动物需要雨水才能生长,这就是他所谓的“目的因”。
>> 亚里士多德认为无生物只能透过外力改变。另外一类则是生物,而生物则有潜能改变。
>> 亚里士多德称这个力量为“最初的推动者”或“上帝”。这位“最初的推动者”本身是不动的,但他却是宇宙各星球乃至自然界各种活动的“目的因”。
>> 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
>>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两人关于伦理道德的规范使人想起希腊医学的主张: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 亚里士多德对于两性错误的见解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因为整个中世纪时期都受到他(而不是柏拉图)的看法的影响。教会也因此继承了一种歧视女性的观点,而事实上,这种观点在圣经上是毫无根据的。耶稣基督当然不是一个仇视妇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