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读后感_1600字
《论中国》读后感1600字
断断续续读完,还是很有收获,毕竟是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视角较为客观公正,更因为中间夹杂着美国利益和世界形势分析,也更深刻复杂。总之是讲述中国外交史大事的一本书,中间可以窥探出中国历代领导人的性格以及美国采取对华政策的一些原因。
一。本书前几个章节,作者在分析中国国家性格的成因,这里的国家性格,我指的是国际上对于一个国家人民概略性格的感知。中国力求自给自足,就缺少扩张性和侵略性,因为低调谦逊,和善而追求中庸,而日本和英国就受制于资源匮乏而形成了穷兵黩武的乖戾,好斗粗莽,非洲则资源丰富,阳光和水分的充足让该区域人种做僧则敲钟,不思进取,不图变革。这为后面屡次提到的中国的泱泱大国心态,不在乎价值输出等观点进行铺垫。一方水养一方人,地形决定发展论有十足生存空间。这样的切入点简单而又深入。
二。随后试图通过中华文化归纳其外交动作和策略特点。中国人喜欢阅读《孙子兵法》,讲求谋略至上,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谋定而后动。围棋,中国人受围棋思想影响严重,这与朝鲜战争,对越战争有直接关联,分别是抗美和抗苏,牵一发而动全身,棋局中相互制约思想,下一步想三步的思想让中国人的做法能够找到合理解释,虽然我觉得有些强行,说理不够充分。
三。分析重现中国近代屈辱历史,某种程度上与中国的进步形成对比,更突出了作者论中国的客观视角,即腐朽无能我讲,腾飞发展我也讲。
四。我认为地缘政治超越意识形态,同苏联博弈即如此。第二次台海危机,毛邀请赫鲁晓夫来北京会谈,实际上是拒绝苏联妄图于中国东北建潜艇基地,以国家利益为重,随后对台湾展开强硬态度,使美国认为苏联访华是为了支持中国的对台态度,同样是从地缘政治角度捍卫国家利益。这之中基辛格看问题很清晰,明白毛泽东在利用赫鲁晓夫。
五。对邓小平的评价。邓小平在文革中几经波折,却务实冷静,不喜欢客套啰嗦,喜欢直奔主题,介绍了改革开放,南巡讲话等,这段是读起来最通透的一部分,可以看到小平得到了基辛格相当高的评价,仅次于周总理。
六。基辛格在谈判中一直保持谦恭有理的姿态,这也是谈判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即不论谈的成或者谈不成,我要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即便国家形不成合作关系,我们谈判者可以成为朋友。
七。越南问题。实质上是中美联手扼制苏联的一招,某种意义上苏联的解体有来自中国的背后一刀,对越自卫反击战后,为帮助越南对峙中国拖垮了苏联。过往于中国边境陈兵百万,妄图威慑中国就范成为彻头彻尾的小弟,却没想到中国人可以隐忍,可以坚持,用慢性毒药要你的命。人与人之间也如此,忍一时不会弱一世。
八。不信克劳备忘录,历史作为参考,坚信合作共赢,中美之间这样的大国文明对抗不同于德国挑战英国,中国人同德国人的追求也不同,因而不一定触发战争。
九。道义是普世的,但实现它的政治途经并不一样。西方国家就是打着道义的旗子,卖民主的药,最后产生民粹的毒。所以面对美国输出全世界的普世价值观,我们完全可以嗤之以鼻,只要人生有方向,有较为公平的平台,有成功的可能,另一个只是看似民主的制度又有何优越性呢?
十。中国崛起不会顺利,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国际政治要求各国之间平等对待,谈判解决问题,主体之间要力量平衡,过度强大即是威胁。统一的德国随后的崛起即为例证。中国即便把“和平崛起”改为“和平发展”,也一定会被众多国家觊觎而前进之路困难重重。
十一。美国的民权主义,核心在于国内舆论相信集权主义就有导致战争的可能,变更制度为民权主义至上就让这种可能降到最低,因此致力于推行和平演变,颜色革命。中国经历过没有散,以后就更不会了。这样的思潮也将一直会激发鹰牌代表的强硬,国内风评改变,对于美国的友好态度也终将消散。
写的很乱,感谢这一段的精神之旅,读过的书终将化作思维的一部分,你可能不会找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于无形。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