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读后感_1300字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300字
世界上有一些人,他们对痛苦的感知能力要高于他们对快乐的感知能力,我想叔本华应该也属于这样的人。因此他才能提出“痛苦是肯定的,快乐是否定的”、“人生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而快乐只是痛苦满足之后一瞬间的感受”、“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保持处于一种无痛苦的状态”这样的箴言。
我也相信,世界上也有另外一些人,他们对快乐的感知力远远大于对痛苦的感知力,他们可能不会成为在痛苦中思索的哲学家,但他们却能沉浸在各种体验带来的满足中度过一生。这种人性令人羡慕,但确实如叔本华所说,人自身的特性乃上天所赋,这也是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大的财富,一个人之所以愉快,可能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愉快的人。人的才干和见识能够随着年龄增长不断积累,但人的感知能力、情感能力、甚至智商却脱离不了出生时的框架。因此,经常感到痛苦悲观的人,不一定是环境多么恶劣,而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容易感到痛苦的人,而且还没有找到避免痛苦之法罢了。
如果问一个悲观的人,如何能让心情变得乐观,那么答案是:去看更多悲剧。痛苦状态下,人大概无法从别人的幸福中感到振奋,而只能从别人同样的不幸中得到慰藉。这里面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如叔本华所说,超越与被超越、虚荣与自卑或许是大多数痛苦的祸根。人性中总有一种生存的动力,趋势我们去获得更多,并进一步超越他人。这是智人为了在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的一种自然法则,如果我们任由这种意欲趋势,那么我们会难以接受被别人超越,“被超越”会在潜意识里和“被抛弃”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也很容易看到,最和谐幸福的社会,往往是人人都平等的社会,“不患寡而患不均”,就像过去社会主义大锅饭的时代一样,也因此,儿童时代能够建立起人人平等的伙伴关系,是让童年显得如此美好的原因之一。
叔本华的时代,人们饱受贫穷劳顿的肉体之苦,而到了这个时代,生存上的痛苦解除了,但人们在精神上却有更多层次的痛苦—社会地位、同侪压力、情感纠纷。这些又因为现代人的情绪之敏感而变得更加突出。
无论哪个时代都有人对痛苦更敏锐、或者更尝尽人世烦恼。世人谈论的关于“悲观主义”的一切,大抵上可以看做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能够给这样的人披上铠甲、带来慰藉。这种机制的原理,在于首先让痛苦变得可解释,其次想办法去避开他。叔本华首先承认了人生就是痛苦的,而理性的人所能做的,就是如何让自己处于“无痛苦”的状态。
我们能够看到,小孩就是一种无痛苦的状态,在叔本华看来,是因为孩子只能看到世界的“表象”,而表象总是令人愉快的,同时小孩还能期待世界比表象更加美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变得理性而复杂,也逐渐接触到世界的“意志”,意志反射在人身上形成各种“意欲”,对意欲的追求而不得,就是成年人烦恼和痛苦的来源。
那么成年人的“无痛苦”如何获得呢?那即是“有所放弃,有所追求”。想要避开一种痛苦,那么就要主动放弃对相应快乐的过度追求。就如同,只有放弃了自己的优越感,才不容易陷入被别人超越所带来的郁闷。同时,叔本华认为应当专注于意识和个性带来的乐趣上,换句话说,是一种对思想之美的欣赏和追求,这种美存在于脑中的碰撞、而不被意欲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