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_精选读后感1300字
《被讨厌的勇气》,关于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哲学思想的入门著作。阿德勒本身是20世纪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的三大心理学家之一,年轻时投身弗洛伊德门下,后反叛师门,创立了自己的学术流派。他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颇深,强调个体的力量。
我尝试概括了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① 过去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你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这个观点有点类似于我之前学会的ABC心理疗法。我们往往生气的原因不是因为一件客观的事情,而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阐释。比如,我刚刚想找朋友聊天,朋友却说自己很忙。是不是因为朋友讨厌我了?其实仔细想一想,原因可能很多,也许是真的忙,也许他现在心情不好等等。那么对于现在自己的处境,也不必一定怪罪以前的自己,要更加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更积极地看待眼下。
② 自我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找回受挫的勇气。”
������稍微拓展一下:这一部分对我最大启发是,我们看似是体谅别人,希望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其实是自我意识过剩,因为太想讨好所有人、太怕丢面子而怯懦。这也是盖茨基金会负责人李一诺所发现的女性为何总是缺乏领导力的原因:“太在乎自己讲的每句话是否妥帖,太在乎自己看起来是不是体面好看,而不是关注事情本身。”我喜欢的一个科研博主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提高自我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降低self-- consciousness。
总结来看,不追求被认可,也不怕受挫。
③他人
“不要特意追求他人的认可,但是要有自我接纳、他人信赖、他人贡献。”
这一部分写得最好。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
������自我接纳即是改掉原有的“行为标准”的思维方式,即“只有我做了......我才有价值”的观念,形成一种“存在标准”的思维方式,即“我存在着,就有价值”。
������他人信赖即是,如果你想跟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无条件的信任他。如果不想的话,切断这段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自己的课题。又想搞好关系又不信赖他,痛苦的是自己。
������他人贡献即是,我们要培养一种共同体感。因为自由并不一定带来幸福,价值感才带来幸福。而价值感怎么来呢?说到底就是从一种“我对他人有用”的贡献感中来。请注意,这不代表追求他人认可,只要你自己觉得自己对共同体、对他人有用就会有幸福感了。
“不要追求廉价的优越性追求和复仇”
������这里解释一下:当我们没有办法确定自己的价值或者没办法被别人认可时,我们就会想追求一种特别感,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最后就变成一种不好的心态。类似“我成不了你最爱的人,就成为你最恨的人!”这种价值感是不稳定的,也容易让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
④
“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
推荐给所有对自由、幸福和人际关系有困惑的朋友。[心][/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