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_精选读后感1300字
《病毒来袭》是沃尔夫博士编写的一本科普读物,我整理了一下书里提到的一些硬知识:
我们人类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共生在这个星球,处于一个共生的生态系统之内,维持一个基本稳定的平衡。人体内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的总和被称为微生物区,它们的基因信息总和被称为微生物组。我们人体内的微生物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20倍,正常健康人体内微生物菌群是一种良好的动态平衡,生病的人体内是一种失衡状态。
细菌是有细胞壁的,可以独立于动物,单独存活在空气中、土壤中,可以通过河流、空气、食物等几乎所有东西进行广泛传染,致死率最高。但因细菌引起的疫病基本都有应对之策。病毒没有细胞壁,必须要在动物体内才能存活,一旦离开宿主的身体,几分钟内甚至几秒钟内就会死亡。病毒不能从一个宿主直接走向或者飞向另一个宿主,它经常让我们咳嗽或者打喷嚏,借此经由我们的呼吸向外传播;让我们腹泻,借此通过地方水源传播开来;让我们皮肤上生疮,经由人与人的皮肤接触而传播。病毒传播比较困难,几乎只在人口非常密集的地方,才会传染,致死率很低。病毒让人害怕的,就是一旦感染,无药可治,只能靠自身免疫系统硬扛,扛过去了就活过来了,或许还有抗体了。
WHO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第四级病毒能专门在人类中存活,同时继续寄生于动物储主,给人类造成致命的疾病,并且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不可救治的。比如登革病毒,不仅寄生于人群中,也通过蚊子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传播,存活于一个森林系统里。科学家最终成功研制出登革疫苗,将惠及无数人,但仅研制出疫苗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消灭登革热。即便每个人都接种疫苗,但病毒仍能够在亚非森林里的猴子身上存活,就意味着它还有可能重新进入人群。如果要增加第五级感染源,天花可以算,它可能是杀死最多人口的病毒,但已被人类消灭了。
人类对病毒、对微生物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很多精神疾病、慢性病等都很可能与其有着神秘的联系。细菌、病毒也有有利的一面,可以帮助预防传染性疾病,帮助控制慢性病。基因工程中也利用病毒作为载体开展基因编辑,解决人类的问题。有益的微生物是存在的,这些微生物帮助我们,保护我们,静静地与我们生活在一起,没有任何害处。
公共卫生事业的目的,不是打造一个完全无菌的世界,而是找到坏家伙并控制它们。我们保护自身的方式,就是合理依仗与我们共生的微生物,而不是消灭它们。
关于病毒传播,病毒的感染是从动物的底层结构入手,一旦破坏到其最核心的功能模块:比如呼吸、血液循环等,威力巨大,而且基本是外力无解的,入侵宿主免疫系统,更是有能力跳向一个全新的宿主物种,扩散开来。
一般哺乳动物一旦被病毒或细菌侵犯,就会主动迎战,体温升高,意图打赢病毒。目前所有的医疗手段对抗病毒的唯一方式,都是通过激素等,刺激和强化人体的免疫系统。疫苗也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完成对病毒的战争。
最后,应对疫病,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1.接种最新的疫苗;2.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口罩,勤洗手。3.避免与人发生身体接触;4.尽量不用手碰鼻子和嘴;5.尽可能保证饮食、饮用水的卫生;6.减少不安全性行为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