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_读后感_1600字
《千年一叹》_读后感1600字
每逢读书我都会看一下目录,由整体了解大概再去品味系列,我以为这“一叹” 叹的是其他的文明,与中国文明无关紧要,读到印度文明时正是书中央,我以为是甘地的“叹”,他的墓志铭是最简短,无力中透着永恒,是他对后世的注视,在我看来真是最有智慧的墓志铭。读完本书我才真正知道这“一叹”,叹的是中国文明。
余秋雨老师对与中华文化的感叹来源于衬托视角,他们一行冒着生命危险走过最有发现的地方,穿梭在文明交织之中,这使我感觉你们甚是伟大,感谢为中华文明证明,让我们的爱国情怀更加深刻,让我们更为中华文明而骄傲,对我来说,我更加自信,做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很荣耀。
离别之后才懂了它——这句话中包含着一份检讨。我们一直偎依它、吮吸它,却又埋怨它、轻视它、责斥它。它花了几千年的目光、脚力走出了一条路,我们却常常嘲笑它为何不走另外一条。它好不容易在沧海横流之中保住了一份家业、一份名誉、一份尊严,我们常常轻率地说保住这些干什么。我们娇宠张狂,一会儿嫌它皱纹太多,一会儿嫌它脸色不好。这次离开它远远近近看了一圈,终于吃惊,终于惭愧,终于懊恼。
这段话真的让我觉得伤心,是真的体会到了余秋雨老师的痛哉,我们是为别人对中华文明的伤害而感到痛,身体上的疼痛不得不忍,因为是陌生人抢走了中华母亲的宝贝,她也许已经疲惫不堪,身穿百孔,她不痛么?那可能是心中的那份情感支持我吧,呜呼哀哉!
中国历史不管是兴是衰,民间社会的很大一部分就是靠佛教在调节着精神,普及着善良。这里,便是一切的起点。
如果我们现在还是在比较遥远的年代,没有那么匆忙的脚步,没有那么多压力与负担,人们不懂得前进的道理,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我真的会潜心向佛,因为佛能还我们一片安静祥和,让我们静静地思考人生,欣赏岁月。
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河一恒河文明……
品读埃及、品读希腊、品读希伯来、品读巴比伦、品读波斯、品读伊朗、品读印度……就像是同他们一同经历了似的。我向往外面的风景人文,但是真正热爱的是祖国家乡。随着秋雨老师的讲解,就像是真眼看到了真真切切的外国文明,远在他乡更有思我乡的情怀!恰巧我一个朋友去波兰留学,正值祖国70华诞,举国同庆,他竟凌晨四点起来抱着电脑看大阅兵,更是在宿舍悬挂祖国国旗,这正是一个爱国孩子的拳拳之心。正如你们一行人在进入新世纪的最后一刻回到祖国的怀抱,与祖国一起见证这一刻,不能错过。
至此我们可以做一个概括了。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粗粗一想,大概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赖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二是赖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 三是赖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 四是赖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 五是赖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真的是多么不容易,我们探索了偌大的宇宙空间可有人类居住的只有地球,偌大的地球世界只有几处有文明,最终精简成了四大文明古国,又是多么的幸运我们中国成了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文明,而且我们现今仍在前行!这不仅是中国的骄傲,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从闹市一拐,立即进入一条树阴浓密的小街,才几十步之遥就安静得天老地荒,真让人惊奇。
非常喜欢余秋雨老师的文笔,简单从容又有思想,让我总禁不住赞叹!
真是千里土色、万古苍原。
我怦然心动,觉得这凄艳的血红,一定是这片土地最稳固的遗留。
分明是一屋的空缺,一屋的悲怆,一屋的遗忘。
今天去巴比伦。 光这六个字,就有童话般的趾高气扬。
首先是色彩。满窗满眼地覆盖进来,用毋庸置疑的方式,了断昨天。
这是我久久喜欢的句子,现在品来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