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子》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孽子》_精选读后感1300字
有人在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这本书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中国第一部描写同性恋的小说,也请不要带着猎奇的眼光去好奇和窥私,只需以平常之心去感受作者笔下满得快要溢出来的治愈情怀。近十一个小时,读下来:伤感却不至绝望,悲凉里又满了温情。文字中透露出儒家传统思想里的“哀而不伤”的节制,尤其是给人以似曾相识的熟悉感:李安导演的《断背山》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不知道同为台湾导演的李安拍摄《断背山》之前,是否看过此书。如果看过,那电影所取得的成就定然是有迹可循的;如果没看过,那两部作品中的温情与悲悯也太过相似。公园里的“莲池”与断背山异曲同工。如果说“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座断背山”,那么每个人生命里也都有一方莲池。断背山也好,莲池也好,都是可以承载了社会中个体的痛苦与压抑的世外桃源,在这里可以得到安慰,寻回失落的那部分。
龙子和阿凤不就是杰克和恩尼斯么?小说中传达的东西要更加丰富,关于“ 龙凤”之间的情节用笔热烈,令人动容。书中的每个人物因为各自悲惨的人生而有着各自的执念,与其说是在寻找同性作为宣泄欲望、满足情感,不如说是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失落的一部分,只是此中无关乎性别。
白先生与《红楼梦》关系之密切不言而喻,先生讲了一辈子红楼,小说中的语言常常从《红楼梦》中的语言吸取精华。尤其是小玉这一角色,常常让我恍惚他是从大观园中走出来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语,实在妥帖周全、滴水不漏。先生笔下的人物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可怜之处,不得不说延续和继承了曹公的悲悯情怀。先生在细说红楼梦的结尾提到了一副对联:
“天地同流眼底群生皆赤子;
古今一梦人间几度续黄梁。”
放在这里,也十分合适。相信先生也是以佛教慈悲为怀之心去看待书中的所有人物,不评价好坏,只以客观公正书写出来。即使是吴敏倾心的张先生,也只是以外貌描写上轻轻点出,并未给予太多主观否定之词。而且结局仍以吴敏的不离不弃结束,并未“恶有恶报”。这种对人性的弱点的体贴与关怀,体现出作者的胸怀境界之高远。
如果说打破脸谱化的人物,丰富立体的形象,是这部小说的最大成功之一。那么,令人叹服的文笔绝对是锦上添花。以前读小说,总觉得除了情节外的环境、外貌描写都有滥竽充字数之嫌;先生却能将这些描写不着痕迹地融入到推动情节之中,不仅不觉得违和,而且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心理和故事情节。
这世界呀,有人在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社会中任何一个群体的形成都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这一群体也是,尤其是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密不可分。我们没有资格去评价任何一个群体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不曾经历他们经历的人生。
以《孽子》为题,其实包含着父子之间的和解,尤其是最后王夔龙跪在傅伯面前的痛哭:对父亲的原谅释怀、对阿凤的思念、对傅伯离去的悲伤、对曾经伤痛的委屈,都一一表达出来了。那一刻,他只是一个渴望得到爱的孩子呀!愿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每一对父母都可以以正确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孩子,给他们以合理的爱、理解与包容。让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流落在外、无家可归的“青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