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有闲阶级论(译文经典)》_读后感_1300字

2020-02-10 07:29:27 读后感

《有闲阶级论(译文经典)》_读后感1300字

《有闲阶级论》于1899年问世有着特殊的背景。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后的125年当中,经济学家们几乎探访了所有与经济学有关的领域:这个世界的辉煌壮观与它的污秽贫困,它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就或是它在人性价值上的缺点。金融界的互相残杀,被描述为“节约与资本累积”的过程;最无耻的骗局被称为“自由企业”,挥霍无度被视为是正当的消费。而这一时期的经济学著作却根本无法反映美国的经济生活。劳芙林在《大西洋月刊》所写的文章告诉人们,当时美国还是以牺牲、努力和技艺作为赚钱的不二途径,“每一个人都有权力去尽情享受其努力的成果”。简言之,这时美国的正统经济学是现状的维护者,因此它们没有发现问题的锐利眼光,对当时美国景况的本质——放纵无度与极度奢华完全熟视无睹,只以形式上的线条与没有光泽的色彩去描绘一种“原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美国经济学家们“囿于情势与利益的不自觉偏见”,它需要一种异乡人的眼光,这种眼光有一种独特的清晰性与透视性,而凡勃伦正好具有这种眼光。

在凡勃仑看来,人类经济生活中最主要的是两种制度,一种是财产所有权或金钱关系的制度,一种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技术或物质生活的工具供给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两种制度的形式是机器方法和企业经营。该书就是在研究财产所有权或金钱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怎样形成了“有闲阶级”和这个阶级的地位与作用。他对“有闲阶级”的分析是完全立足在他对制度及其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的。

凡勃仑认为,在原始的野蛮时代不存在经济特权和业务分化,因而还不存在“有闲阶级”,但是从现在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那些部落的一些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中,可以看出“有闲阶级制度”是从原始野蛮时代发展到未开化时代的转变中出现的。

凡勃仑把阶级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生活习惯转变的结果,在原始野蛮时代的和平生活习惯转变为坚决好战的生活习惯以后,侵占就成为日常生活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从而也就产生了侵占和劳役之间的职能分化和业务的区别,并进而产生和形成了阶级的区别。 “有闲价级”是和财产所有权同时出现的,财产私有制出现以后,人们之间就发生了占有商品的竞赛,在竞赛中占优势的阶级力图过有闲的生活。“有闲阶级”的心理和劳动阶级不同,他们把劳动看作不体面的事情,过有闲生活才能显示比别人优越。为了显示自己的优越,“有闲阶级”对财产进行浪费性消费,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仆人、门客等“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由于金钱财富成为取得荣誉和博得尊敬的基础,所以金钱就成为评价一切事物的标准。

凡勃仑认为当前的制度同工业发展已不相适应,但人们总想保留原有的思想和习惯,因而制度改革引起了“有权阶级”和“贫困阶级”等保守主义的阻挠。现代社会中政治职务、好斗的气质、体育竞赛,爱好赌博的心理,信仰命运、宗软迷信以及对高级学识的研究等,都是同金钱制度相联系而由远古遗传下来的“有闲阶级”的素质相特性,这些不符合工业发展的要求。该书只能得出如下结论:要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只有等待人们的思想,习惯和心理逐步改变,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无济于世的。

  • 《中华生活经典:大观茶论(外二种)》_读后感_1300字
  •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朝圣(2018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全数字化赋能:迎击颠覆者的竞争战略》_读后感_1300字
  •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原书第13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点亮自性之光》_读后感_13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_读后感_1300字
  • 《先知(纪伯伦全集)》_读后感_1300字
  •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睿文馆)》_精选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