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日常生活》_读后感_1300字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_读后感1300字
这本书真的很有意思,在此处历史不只是政治胜利者的论断,更多的讲述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将他们的日常跟我们现在的生活做对比,而不是一副副抽象的古迹图景,可以增加很多饭后的谈资。
>> 关于木槿叶洗头发,还有一个传说:七夕时,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织女流下的相思泪水会从鹊桥上飘落下来,落在凡间的木槿树叶上。所以七夕那天用木槿叶洗头,就可以得到织女的保佑,未婚的女子就能很快找到如意郎君。今天,我国南方的一些地方,依然有七夕用木槿叶洗发的习俗。
>> 古人的绾髻束发是全束的,不会留下一部分散着。今天的古装剧中,很多男子是半束发,一半梳成发髻,一半散着飘在脑后,看起来飘逸帅气,但这不符合真实的历史。刚才说过,发式还具有社会功能——区分华夏和夷狄。绾髻束发是华夏正统的标志,只有被看作是夷狄的少数民族才会散发或编成辫子。中国古代只有在南北朝时出现过半束发,那时候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游牧民族盛行的披发对中原产生了影响,开始流行半束发的发式。半束发是胡汉结合的表现,存在的时间很短。
>> 1958年7月,时任国际足联主席的阿维兰热博士来中国时曾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国。2005年,时任国际足联主席的布拉特还为足球起源地山东临淄颁发了“足球起源地证书”。
>> 网络上谈古人寿命的话题时,总会提到一个叫彭祖的人,生活在四千年前的上古时代,活了800岁。有一种合理的解释说当时采用的是“小花甲计岁法”,即60天为一年,这样计算的话,彭祖的800岁只相当于130岁。
>> 香港科技大学历史学教授龚启圣通过对大量数据分析后认为:“从1776年到1910年间,中国14.12%的人口增长是由玉米所致。而从16世纪初到20世纪初,中国粮食增量的55%是来自这三项新作物(玉米、番薯和土豆)
>> 中餐最早的烹饪方式主要是煮和烤,这种较为朴素的烹饪方式一直流行到唐朝。唐朝时,称烧烤为“炙”。唐朝之前,中国也有炒菜,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北朝的《齐民要术》。历史上炒菜的祖宗,是一道非常简单的菜品——炒鸡蛋。 到了宋朝,炒菜才逐渐普及。《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炒菜就有炒鸡、炒兔、炒羊、炒牡蛎、炒腰子等等。到了明清,炒菜便成为中餐最主要的烹饪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 世界上最早吃辣椒的是美洲的印第安人。 根据历史地理学者蓝勇的统计,中国饮食辛辣指数最高的是川渝地区,指数高达151;第二名是湖南,辛辣指数59;第三是湖北,辛辣指数29.2;最低的是广东,辛辣指数8.84。四川人最爱吃辣椒,但辣椒产量最大的地区则是山东。中国最辣的辣椒也不产自四川,而是海南的黄灯笼辣椒和云南的涮涮辣。世界上最辣的辣椒也并不产在中国,而是美国的卡罗来纳死神辣椒,辣度指数超过朝天椒100倍,生吃这种辣椒可以完美诠释成语“生不如死”
>> 七尺男儿到底有多高?秦代一尺是23.1厘米,汉代一尺是23厘米~23.6厘米,隋唐一尺在30厘米左右,宋代的一尺才超过30厘米。
>> 绿帽子由来-《元典章》记载:“至元五年(1268年),准中书省札,娼妓之家,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绿)巾。”意思是说,如果家中有女子做娼妓,那么她的男性家属就都得戴绿头巾。
>> 通过购买力换算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多少钱,宋朝一两银子合700~800元,明朝一两银子合1000元,清朝一两银子合350~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