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的老国王》_读后感_1600字
《流放的老国王》_读后感1600字
流放的老国王
阿尔诺·盖格尔为奥地利作家,1968年7月22日生于奥地利的布雷根茨,在沃尔福特镇长大,在因斯布鲁克和维也纳上大学期间学习德语语言文学、古代史和比较文学,1993年起成为自由作家。1996年和2004年获邀参加了英格伯格·巴赫曼文学奖的评奖竞赛会。现主要居住地是沃尔福特和维也纳。
代表作品:《流放的老国王》《我们过的还行》
盖格尔的主要作品有:《南瓜地》(1996),《箱子里有东西》(1997),《旋转木马的小小骑术》(1997),《鬼火丛林》(1999),《漂亮的朋友》(2002),《我们过得不错》(2005)。盖格尔曾获多项文学奖项:1994获奥地利联邦政府文化艺术部新人奖学金,2005 获巴特霍姆堡荷尔德林奖促进奖,2005年因《我们过得不错》一书获得首届德国图书奖。
2014年,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盖格尔的《流放的老国王》,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与患了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感人故事。
◆ 最普通的事情我们也应该极为个性化地去描述。——葛饰北斋(1760—1849)
◆ 米兰·昆德拉写过:我们称之为生命的那无可回避的溃败,在它面前,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理解它。目前父亲处于老年痴呆症的中期,在我想象中,中期的情况大概是这样:人好像刚从睡梦中惊醒过来,不知身处何方,各式各样的事物,比如地点、时间、人物,围绕着自己转,人找不到方向。种种事物缠绕着你,死去的人、活着的人、记忆、带着创伤的幻觉、意思不明的零碎句子,等等。
患上老年痴呆症的人,因为内在的伤损和混乱而失去安全感,于是渴望一个可以得到安全感的处所。而混乱困惑的感觉即使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也仍然摆脱不了,连自己的床作为家的可能性也被排除在外了。如同普鲁斯特所言,真正的乐园是人们失去的那个乐园。即使换个地方,情况也改善不了,或许通过分散注意力能够稍加改善,至少能收到与唱歌相似的效果。唱歌更让人欢快,患了老年痴呆症的人喜欢唱歌。唱歌是感情的表达,是可触及的世界之外的家。说到唱歌,附带讲一下:人们经常说有老年痴呆症的人像孩童,几乎没有一篇有关的文章不提到这个比喻。这是全然错误的。因为一个成年人不可能回过头去发展为孩童,因为孩童的特性是向前进展的。孩童取得能力,老年痴呆症患者丧失能力。与孩童在一起我们见到的是进步,与老年痴呆症患者在一起我们见到的是丧失。老年时段不会还给人们任何东西,它是个滑梯,岁数大了,比较让人发愁的几件事之一是,老年时期甚至可能太长。
◆ 我觉得生命之所以有吸引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死亡。死亡让我对世界上很多事物看得更清楚。我不会因此而欢迎死亡,我觉得它令人惊慌失措,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因为死亡而消失,那实在是太可惜了。然而因为死亡是避免不了的现实,我觉得,面对生生不息的生命,对死亡的愤怒就好像黑夜中的吼叫。 不管你如何抗议,时间仍然流逝。
不管人们多么依恋生命,但当他们发现生命不能提供足够的生活质量时,突然会希望死亡尽快来临。于是家属会触及安乐死的话题,其实家属们更好的做法是想想,遇上变故时自己如何应对问题、想想自己的无能。问题在于,我们是想让病人解脱痛苦,还是想让我们自己走出无助的状态。 感到负疚,因为自己还活着——还一直活着!每当我毫无准备时,父亲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柔用他的手抚摸我的脸,有时用手心,多数时候用手背。于是我明白,我不会有比此刻与他更亲近的时候了。 我将永记心头,永远,永远!或者至少在我能够的时候。
几乎每一个人,无论男女,对自己父亲的想象都不准确,孩子们想象出的形象极少能够符合实际的父亲的。
如果父亲还能够从疾病那儿回来——像华盛顿·欧文写的那个《瑞普·凡·温克尔》中的瑞普那样,消失了二十年后又回来了——,那么他会对我讲述些什么呢?我们两人面对面聊天时一定会和以前不同,我们会更为开放、随和,也会变得更加明智。他的孩子们会在某种程度上从这些事件中成熟起来,这一点是越来越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