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比利》读后感_1600字
《24个比利》读后感1600字
看完的时候,心情特别沉重,为比利一生的遭遇。
看书过程中,一开始对此事持观望的态度,好奇多重人格是怎么样的;然后对比利持怀疑的态度,觉得人格分裂是因为他的懦弱,想要逃避现实;最后持悲悯的态度,为比利,也为跟他一样遭遇的人。
据文献报道,迄今为止只有100个得到证实的多重人格的例子。做为边缘化的极少数人,他们的世界不被人理解,且因为媒体肆意报道,舆论错误导向,法律不予保护,以致自私的大众只为自身安全,不顾一切排斥他们,但是其实他们都是善良的人啊,只需要社会多一点点包容心,多给他们一些时间了解自己,多给他们一些空间成长,他们也能过上正常的生活啊!
然后,说说思考。
关于虐待儿童。小孩子不懂事,被世界伤害的可能性更大,能保护他们的只有父母,如果父母都站在他们的对立面,他们该多孤立无援,多绝望啊。也因为他们人生观还没有建立,他们认识的世界的样子,都是向着美好的,一点点的悲伤都足以压垮他们。这个世界啊,就算不能好好爱护他们,也请给他们一个至少算是安全的童年。
关于多重人格。分裂的人格,各有各的性格、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外貌,依然觉得这是很神奇的一件事。
他们只负责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所以求知欲会很强,专注度也会更高,所以学习效率也比普通人高很多。
最不可思议的是,不同人格出现的时候对身体的利用率也不一样,所以,能不能说,其实人的精神可以控制肉体,只要精神无限强大,皮囊也能变得无限强大。所谓的死亡,也只不过是意识不存在了,而肉体还在,所以,皮囊只是载体而已,受精神控制。有一句话,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做不到!
假设,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多重人格患者,他们才是大多数,才是正常,那么他们一定有足够的机会去学习,有足够大的舞台展现自己的才能,他们能够被理解,被信任。各种人格就能处于有序的状态,而不会出现‘混乱时期’,与人交往的时候也能随意表达自己,那么他们一定不会表现出攻击性,而能适应环境,与自己和谐相处,与世界和谐相处。在这种情况下,各个人格各司其职,专注于提高能力,那么他们都能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他们又能按场合决定出场顺序,这样,这个人又该多么强大。
但是这种情况却永远不可能出现,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每个人格都有自己的私心,要把自己的欲望放下,一心一意只为这个集体考虑,又谈何容易。
私心出现的时候,或者压力过大的时候,情况应该就是比利那个样子,经常出现‘混乱时期’,总有人不履行自己的职责,总有人趁乱谋财谋色,于是内部矛盾加重,互相不理解,互相抱怨,坏的人格被压抑,于是反社会的情绪加重。部分人格,因为父亲自杀的谜团,继父的虐待,公众的排斥,医院法律的不公正对待,而让比利迫切地渴望通过自杀来逃避这个世界;另一方面,部分人格求生的本能又来保护自己,想要生存下去,挣扎着适应社会,幻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两派思想在比利体内左冲右突。
最终希望破灭,比利只能用静默面对世界,等待死亡的来临。
附,书里的一段话,
比利仍然与我保持电话联系,我也常到戴顿司法中心去探望他。我有时遇见的是汤姆、亚伦或者凯文,但大多数时间见到的都是那个“没有姓名的人”。
有一次我问他是谁,他答道:“我不知道,但我觉得自己一无所有。”
我想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醒着或者没出现的时候,我好像是脸朝下趴在一块无边无际的玻璃上,透过玻璃可以看到遥远的彼岸,那儿宛如星光闪耀的外层空间。那里还有一个圆形的光圈,就在我的眼前。我们中的几个人就躺在光圈旁边的棺材里,但棺材没有盖上,因为他们还没有死。他们在沉睡,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光圈旁边还有几个空的棺材,因为有人尚未到来。戴维和几个年龄小的孩子对生命还抱有一线希望,但年纪大的已经绝望了。”
“那是什么地方?”我追问。
“戴维给它取了个名字,”他继续说,“因为那是他创造的,他将其称为‘死亡之地(the Dying P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