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读后感_1300字
《黄金时代》读后感1300字
《假如黄金时代是部电影》 电影是个好玩意儿,无论放在那个年代,它都是好东西,不然不会有七八十年代的露天白荧,没有色彩,没有高清荧幕,没有堂皇影院,依然可以聚合四面八方,山村市井之徒共处一片操场,就是百来十里路,也会不痛惜走破回力鞋,酸痛小腿,崴了脚趾的去看黑白的世界。这样讲就是热闹。到是九十年代的DVD更是猖獗,那时候高个头的有为青年们憋了劲儿的躲着我们那群无知少年,好似抱着现在的VR眼镜,就是不让我们看,然后摆着一副欠揍的样子在面前得瑟牛逼,香港明星谁谁谁左青龙右白虎,扛把刀子像鲁达。从这里讲显得很时尚。 同样是人,同样是刀子,在我看来,跟逢年过节杀猪的屠夫没有区别,相异的是手法技术,对象不同。现在更好,科技进步了,社会和谐相处了,人民生活水平上升了,电影不再是革命时期的爱情。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有兴趣。没有兴趣是因为我不喜欢看电影,但这和我不看电影是两个概念,我不喜欢不代表我不看,我喜欢也不代表一定要看。 相比之下,小说比电影更有扩展性和解读性,更有臆想性和画面性,更有丰富性和细腻的表现性,这个主要在于人的思想。假如《黄金时代》是部电影,一定具有历史性和不朽性,还有荒谬性和怪诞性,其实这是废话,假使生活真的有个怪圈,那就是我们本来就处在一个荒诞的围城里。它本身就是一段历史时期,要讲不朽,这个要若干年后方能证明。在我有生之年是不行,原因是黑格尔都还没辩证自己。但有一点我能说明白,王二一定是个大导演,所有在他笔下的女人都熠熠生辉,每个人都演得十分有趣。假如《黄金时代》是部电影,它本身是一本小说,不仅仅是一本怪诞的小黄书,王二穿插在这个人生剧本的各个角落,从黄金时代到三十而立到似水流年,再到革命时期的爱情,最后到我的阴阳两界,在巨大的历史背景下,不仅是小人物,所有的人都是小人物,生活在一个体制里,可以顺从,可以抗拒,但小波不是,既不逆来顺受,也不随波逐流,这股憋了劲儿的四处撒野,小时候讲是童真,长大了后说是幼稚,认真看就是一股泥石流。 在喜剧界有个泰斗级人物叫周星驰,从物种诞生顺序来讲,王小波位其先,电影和书本里的两者有相似之处,从生命价值观念判断,两者同持悲观,却不甘于悲观,但是没有可比性,这就像文字和画面可以并列现实,却无轻重之别,如果文字是构成生命的最小单位,那么小说更具有生命力。假如《黄金时代》是部电影,一定是烂片,其一就算是找玛丽莲·梦露,奥黛丽·赫本,就算是当前演绎界各路名流,就算是找史诗级导演,就算是请好莱坞特效制作团队,拍出来也一定是如《长城》般声伏四起,好坏暂且不说,是角色无人能演。其二故事背景不是当今热血青年,少男少女们忠于的背景,没有几人会对革命时期有所回顾和期待,其三若是五个篇章合而为一,时长将会超过我看书的时间,基本大家无欢便散,即使是有人忍到最后,基本也是听周公解梦。所以它成不了电影,十二年来也成不了,往后也成不了。还是王二牛逼,那副痞子讨人厌,可爱,滑稽,又讨人喜欢。 历史学讲永恒的东西需要时间验证,是不是不朽,王二说,有很多理智健全能够辨别善恶的人需要读小说,本书就是为他们而写。至于浑浑噩噩、善恶不明的人需要读点什么,我还没有考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