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_1300字

2019-09-16 05:52:17 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1300字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毛泽东

袁崇焕是相信光明的,因为在他的手中,有四种制胜的武器。

第一种武器叫死守,简单说来就是死不出城,任你怎么打,就不出去,死也死在城里。

虽然这个战略比较,但很有效,你有六万人,我只有一万人,凭什么出去让你打?有种你打进来,我就认输。

他的第二种武器,叫红夷大炮。大炮,是明朝的看家本领,当年打日本的时候,就全靠这玩意儿,把上万鬼子送上天,杀人还兼带毁尸功能,实在是驱赶害虫的不二利器。但这招在努尔哈赤身上,就不大中用了,因为日军的主力是步兵,而后金都是骑兵,速度极快,以明代大炮的射速和质量,没打几炮马刀就招呼过来了。袁崇焕很清楚这一点,但他依然用上了大炮——进口大炮。

红夷大炮,也叫红衣大炮,纯进口产品,国外生产,国外组装。我并非瞧不起国货,但就大炮而言,还是外国的好。其实明代的大炮也还凑合,在小型手炮上面(小佛郎机),还有一定技术优势,但像大将军炮这种大型火炮,就出问题了。

这是一个无法攻克的技术难题——炸膛。大家要知道,当时的火炮,想把炮弹打出去,就要装火药,炮弹越重,火药越多,如果火药装少了,没准炮弹刚出炮膛就掉地上了,最大杀伤力也就是砸人脚。可要是装多了,由于炮管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空间,就会内部爆炸,即炸膛。

用哲学观点讲,这是一个把炸药填入炮膛,却只允许其冲击力向一个方向(前方)前进的二律背反悖论。

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决,我不知道,袁崇焕应该也不知道,但外国人知道,他们造出了不炸膛的大炮,并几经辗转,落在了葡萄牙人的手里。

至于这炮到底是哪儿产的,史料有不同说法,有的说是荷兰,有的说是英国,罗尔斯、罗伊斯还是飞利浦,都无所谓,好用就行。

据说这批火炮共有三十门,经葡萄牙倒爷的手,卖给了明朝,拿回来试验,当场就炸膛了一门(绝不能迷信外国货),剩下的倒还能用,经袁崇焕请求,十门炮调到宁远,剩下的留在京城装样子。

这十门大炮里,有一门终将和努尔哈赤结下不解之缘。为保证大炮好用,袁崇焕还专门找来了一个叫孙元化的人。按照惯例,买进口货,都要配发中文说明书,何况是大炮。葡萄牙人很够意思,虽说是二道贩子,没有说明书,但可以搞培训,就专门找了几个中国人,集中教学,而孙元化就是葡萄牙教导班的优秀学员。

袁崇焕的第三种武器,叫做坚壁清野。为了保证不让敌人抢走一粒粮,喝到一滴水,袁崇焕命令,烧毁城外的一切房屋、草料,将所有居民转入城内,此外,他还干了一件此前所有努尔哈赤的敌人都没有干过的事——清除内奸。

努尔哈赤是个比较喜欢耍阴招的人,对派奸细里应外合很有兴趣,此前的抚顺、铁岭、辽阳、沈阳、广宁都是这么拿下的。

努尔哈赤不了解袁崇焕,袁崇焕却很了解努尔哈赤,他早摸透了这招,便组织了除奸队,挨家挨户查找外来人口,遇到奸细立马干掉,并且派民兵在城内站岗,预防奸细破坏。

死守、大炮、坚壁清野,但这还不够,远远不够,努尔哈赤手下的六万精兵,已经把宁远团团围住,突围是没有希望的,死守是没有援兵的,即使击溃敌人,他们还会再来,又能支撑多久呢?

所以最终将他带上胜利之路的,是最后一种武器。

  • 《中华生活经典:大观茶论(外二种)》_读后感_1300字
  • 《平凡的世界(全三册)》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朝圣(2018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全数字化赋能:迎击颠覆者的竞争战略》_读后感_1300字
  •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原书第13版)》_精选读后感_1300字
  • 《点亮自性之光》_读后感_13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_读后感_1300字
  • 《先知(纪伯伦全集)》_读后感_1300字
  •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睿文馆)》_精选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