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_1800字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800字
本书的英文名为《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直译为“哈罗德弗莱看似不可能的朝圣之路”。
主人公哈罗德·弗莱,如今六十岁,有一个不幸福的童年,母亲离开,父亲受战争创伤且妻子离去而一蹶不振,哈罗德在二十岁成为了一个啤酒厂的销售代表,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
六十岁退休在家的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开始了一场看似不可能的路途。
哈罗德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错误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可能会犯的错。所以把哈罗德意译为一个人,把哈罗德的故事放大为普通人都会面临的故事,在路的彼端,在人生的末尾,正是普通人的渺小与孤独。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日子久了,生活显得暗淡无光,每个人虽然是独特的,却又是一样的,这就是人生的两难。
在这本书中,莫琳跟邻居雷克斯有点同病相怜的意味,要不然怎么会在一起寻求温暖。
邻居雷克斯妻子伊丽莎白因为癌症而死去,他后悔没有为妻子一搏,甚至连虚张声势的大喊大叫也没有做出来,只是沉默的等待妻子死去,他在那么一刻是很羡慕哈罗德的。
莫琳在儿子死后的有些时刻是想原谅哈罗德,但是明明到嘴边的话语,出口却变成了伤人的话。
莫琳说:“我想成为他从来没拥有过的幸福,给他一个家。我学做饭,做窗帘,找来木箱子拆开钉成咖啡桌。哈罗德在房子前给我开了一片地,我什么都种,马铃薯、豆子、胡萝卜。她和哈罗德凑合这么些年的原因并不是戴维,甚至不是因为同情。她忍过这些年,是因为无论和哈罗德在一起的日子有多孤独,没有他的世界只会更加孤单。”
为什么说是“不可能”?
首先,哈罗德弗莱六十岁了,六个月前刚刚退休,有微薄的退休金,没有健硕的身材,甚至还被怀疑是老年痴呆,他没有事先的计划,只有那个陪伴了他半个路程的帆船鞋和一些其他随身物品,还有老友得癌症的噩耗以及心里的一点念想。
另外,从哈罗德妻子莫琳一开始对他的这次说走就走的行为的态度可以看出,气愤,担心,害怕。她觉得他不可能走到圣伯纳丁疗养院,她甚至设想他会发病出意外倒在路上,被送进医院或者落寞失意地打电话来让自己接他回家。
哈罗德弗莱的意志并不是一直很坚定,他在路上遇见很多人,有些人给他信念,比如加油站里的那个小女孩,跟他说或许这是一种信仰。有时候他自己就困惑了,
为什么要浪费这么多时间看天、看山,与路人交谈,回想已经过去的一生?坐上一辆车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要去找奎妮而不是写封信寄给她?他在路上不断地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
但是他用心说服了理性,选择忽略一切证据,去期待一种比不言自明的现实更大、更疯狂,也更美好的可能性。
这是一场朝圣之旅吗?
在路上,他解放了自己过去二十年来努力回避的记忆,任由这些回忆在他脑子里絮絮说着话,鲜活而跳跃,充满了能量。他跟儿子的矛盾,跟妻子几十年之间由甜蜜到冷漠的过程,他用回忆来丈量自己走过的路程。
生活就是充满了令人恐惧的未知。当你走出车门真真切切用双腿走路的时候,绵延不绝的土地并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的事物。甚至,就连在原野上孤独行走时,事情也会变得清晰如明镜。遇到一个陌生人,对他表现出不是自己的那一面,或者很久之前已经失去了的那一面,甚至是成为一个自己“可能会成为的人” 。
哈罗德一路走,一路听着那些陌生人的故事,并不评判任何人。哈罗德无法再否认其实一路上见过的每个陌生人虽然是独特的,却又是一样的,这就是人生的两难。
哈罗德弗莱在退休前有些方面跟《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里的主人公欧维很像,欧维说:“生活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努力工作,还贷纳税,自食其力,然后结婚,同甘共苦,至死不渝。” 哈罗德说:“他做了所有父亲没有完成的事——找到工作、娶妻生子、赡养家庭、深爱他们。”
因为儿子戴维的死,他与妻子之间的灵魂裂痕无法弥补,他们的婚姻也名存实亡。因为奎妮在那期间安慰了他,所以他决定去看看她,哈罗德跟隔阂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夫妻疏离,但是也许这个过程就是哈罗德的解放之旅。
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
或许有一天你也会做一件毫无逻辑可言的事。人们会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时你可能就会想起《一个人的朝圣》,然后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