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_1800字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800字
暑假的时候便读完了这本书,好好写个书评本该呆在八月的To do list里,结果八月末匆匆忙忙过去了,九月上旬的这些天忙着研究生开学,适应新的环境,读书进程拖沓了不少,甚至一度陷入停滞,书评也成了历史遗留任务,好在赶在中秋假期的末尾,很是应景地最终还是写出来了,虽说不能与一个月前读书时的感受完美契合,但是也算是迈出了自我表达与写作训练的第一步。下面是正文:
追月亮的人
在动笔写这篇书评之前,也看过一些他人的评论,作为文艺青年的“圣经”,《月亮与六便士》自然不乏关注,很多人的切入点是从书名中两个明显的意向“月亮”和“六便士”谈起,继而谈及二者所喻理想与现实于个体而言的矛盾及选择问题,这个想法乍看不错,但读完全书,我个人却全然不能让自己将月亮与理想画上等号,假如真的要为理想在俗世中找一所指,我觉得太阳更为贴切,它就在东边升起,你知道它就在那儿,只要了解了这一点就免去了苦苦追寻之坎坷,它让人仰望,把你笼罩在一种不知名却安心的氛围之中,这便是拥抱理想之人之幸运,其与现实的冲突犹如浮光下的掠影,几乎可忽略不计。月亮不是理想,月亮杂糅了自我追寻道路上的痛苦与寂寞,月亮是寻找理想时的执拗,是在幽暗的隧道里一边前行一边还要挖掘新的道路。我们来看看斯特里克兰。
他说:
“我想画画。”
“我必须画画。”
“我必须画画。”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
斯特里克兰是自我意识极强之人,他知道自己掉入水中,溺死的气息如此真实而强烈,所以挣扎是本能,挣脱一切束缚也是本能,试想任何道德在生死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皈依,有时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有些人,是激变,仿佛愤怒的激流把石块瞬间化作齑粉;另一些人,则是渐变,好比日积月累,水滴石穿。” 斯特里克兰,无疑是通过激变实现自我皈依,他有着盲信者的直接和使徒般的狂热。他伤害自己,几乎是在燃烧整个生命来呈现他眼中的这个世界,他也伤害他周围的人,因为他无视良心与道德,任何社会关系的捆绑都让他下坠,这也是为何对他的妻子和布兰奇而言,他是那么残忍。斯特里克兰自己一手创造了悲剧。
月亮为何让人悲伤,因为你不知它何时会出现,也不知它会以何种面貌展现。“我看,你就像永不止步的朝圣者,不停地在寻找一处心中的圣地,可它也许并不存在。” 斯特里克兰身上没有凡人的挣扎,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艺术家;他也不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伟大人物,成为为人类理想而历经磨难、牺牲自我的当代英雄。所以他可以被少数人在人生的某些时刻理解,但他永远无法成为流传的动人故事。
斯特里克兰是少数被上帝的磨盘选中之人,大多数人在一天二十四小时内情感的高峰都是偶然出现,而他每时每刻充沛的灵感既是馈赠也是痛苦的折磨,因为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出生在伊甸园并能再次在人生的归途中找到精神与肉体的庇护所。有些人,并未生在他们的理想之所。机缘将他们偶然抛入某种环境,人生的旅途充满了陌生感,也许,正是这种陌生感,才让他们远走他乡,去寻找属于他们的永恒居所。对于斯特里克兰而言,终于,在塔希提岛,在一片遥远的土地上,他飘荡的灵魂再次进入到他自己的身体。他虽然漂泊多年却终于“如愿以偿”。在英国和法国,斯特里克兰是方枘圆凿、格格不入的人,而在这里却有各种各样的卯眼儿,什么样的榫头都能协调。在文明社会,亚伯拉罕,布吕诺船长,斯特里克兰都是格格不入的怪人,而在距离文明社会千里之外的自然中,斯特里克兰能与自己协调,也能也他人协调,自然能容忍善与恶,也能容忍反文明,千姿百态之人。
“攫住斯特里克兰的,是一种创造美的激情。这让他一刻也不得安宁。让他四处奔走。他是一个永远跋涉的朝圣者。”斯特里克兰在他觉醒后的每时每分都在不知疲倦地追逐他自己的那一轮清冷的月光,我只愿在漫长又短暂的人生中能有尽可能多的平静的夜晚能有月光洒下,燃起发现美创造美留下美的激情。艺术家表达自我只是自我实现与自我拯救,然后成为了艺术。艺术家拯救不了任何人,不论想到达何种境界,该走的路都得自己走一遭。凡人若能在愉快的生活中找到些不安,在安稳之中看出混沌的躁动,竭尽此刻的认知尝试悟生命之真谛,发现美、创造美,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
2019.9.16 凌晨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