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读后感_1800字
《面纱》读后感1800字
掀起每个面庞上的面纱
十二年前看过2006版的《面纱》电影,印象不深,剧情差不多忘了。十二年后翻开原著,一页页读完,好喜欢这本书,毛姆真的很会讲故事。
此书写于1925年,毛姆五十多岁时。故事开头就很吸引人读下去,一对男女在偷情突然听到门把手转动的声音。女主开门后却没有人,是丈夫吗?这个疑问产生了。从此她陷入猜测和惊恐中。开头就设下悬念,勾起八卦读者如我的好奇心。
女主凯蒂有吸睛的美貌,18岁初次步入社交场合——舞会就吸引了很多异性的目光,其中不乏求婚者。而当时的凯蒂十分挑剔,认为大家都不合适,便一一拒绝。一直拖到25岁,错过了最佳择偶年纪。无独有偶,姿色平平的妹妹第一年参加社交舞会就决定要嫁给公爵了。此时恰好细菌科学家沃尔特向凯蒂求婚,凯蒂并不喜欢他,但是出于“剩女”压力还是决定与他结婚了,婚后便一起来到中国香港。在香港凯蒂遇到风流倜傥的查尔斯并爱上了他,多次幽会,突然有一次在凯蒂家卧室幽会时被丈夫沃尔特发现。沃尔特没有戳破,但是他奇怪的言语和神态让凯蒂深信转门把手的人就是沃尔特。诚惶诚恐的她打算直接说穿,沃尔特并没有情绪失控破口大骂,而是选择“成全”,如果查尔斯愿意离婚并在短期内和凯蒂结婚,沃尔特会放手,如果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凯蒂便需要与沃尔特一起去中国一处霍乱病情严重的村庄支援。凯蒂与查尔斯谈判,查尔斯立刻退缩,让凯蒂看出了查尔斯的虚伪,也明白了沃尔特一早就知道查尔斯绝对不会同意那两个条件。
凯蒂随丈夫去往被霍乱覆盖的村庄,在那里她结识了另一个英国人沃丁顿,见证了死亡,听到了众人心目中丈夫沃尔特的崇高与伟大。去修道院帮忙,见到了法国家世显赫却毅然决然告别家乡前往苦难处的院长嬷嬷、见到了将生死置身事外无私奉献的修女们,见到了孤儿们,她意外地发现她喜欢这样的工作,修道院的付出让她找到了她的价值、让她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她的灵魂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成长。此时的她愈发体会到查尔斯的虚伪与卑劣,也渐渐体会到丈夫的好。然而她却没机会去消除和丈夫之间的鸿沟了,沃尔特突然染病,很快就去世了,去世前留下一句谜一样的遗言“死的那个是狗”。她希望继续留在修道院,可是院长嬷嬷劝她回英国,去环境更好的地方。她身怀不知道沃尔特还是查尔斯的孩子回到香港,查尔斯的太太邀她在家中暂住,随后她回到英国。她又面对了一次死亡,母亲的死亡让她明白,是母亲一手造就了现在的她,母亲所期望的无外乎是些低级、毫无价值的东西。在中国时,凯蒂曾试图明白什么是道,有很多过失、做过很多蠢事、遭受了很多不幸的她终于明白这条道就是一条通往内心安宁的路。
在看简介的时候,以为揭开“面纱”仅仅是比喻偷情被曝光,以为故事的主题的丈夫对出轨妻子的报仇。读完后发现本书有更深的主题,面纱的寓意也更多。面纱还隐喻隐藏人的真我的帷幕。
最浅层的面纱是查尔斯的,最先被揭开,温柔绅士有魅力的面纱下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爱自己不爱任何人,不会为任何人做出牺牲自己利益的事。
而凯蒂的面纱则是这本书的主线,因为从小的教育和成长大环境,她追求虚荣和面子,轻信花言巧语,不具备看透人和事物本质的能力,有点像一个愚蠢的花瓶。随着整本书一点一点的经历,她将生死置之度外,揭开“面纱”,渐渐找回内心的宁静时,她的世界豁然开阔起来。她的面纱就是笼罩在真我之外的“身外之物”构成的面纱,是遮在她眼前阻挡自己与内在沟通的面纱。
在面纱中陷得最深,最神秘也最无望的人物当数沃尔特,连临终遗言都像谜一样“死的那个是狗”。这句话出自《挽歌》,大意是一个好心人领养了一条狗,起初相处融洽,突然一天狗发疯咬了人。大家都为即将死去的好心人哀叹,但是人活了下来,“死的那个是狗。”沃尔特发现妻子凯蒂出轨后,曾说“我知道你愚蠢、轻浮、没有头脑,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的目标和理想既庸俗又普通,但是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二流货色,但是我爱你”。可以看出沃尔特对凯蒂的爱如此卑微低到尘埃,他陷于一种不能不爱但又很难堪耻辱、崇高善良但却曾对妻子有过黑暗复仇之心的矛盾中。这层矛盾,大概就是他的面纱,但很遗憾,至死未能揭开。
雪莱说“别去掀起那描画的面纱,芸芸众生称之为生活”。但这层“面纱”是双向的:你用面纱遮蔽他人的窥探,自己也难以一睹世界之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