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_读后感_1800字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_读后感1800字
很多观点耳目一新,不再只是局限于史料的汇总整理、白话翻译。结合了考古发现论证历史观,解释了一些目前的熟语词语的由来,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
书摘
1.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失败者就像水里的鱼,即便流泪也没人在意,更不会留下痕迹。
2.事实上,夏商周能够轮流坐庄,先后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因为有先进的生产力撑腰:夏有水利技术,商有青铜技术,周有农业技术。
3.尼采说过,希腊艺术有两种精神,即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前者又叫狄俄尼索斯精神,即感性精神。后者又叫阿波罗精神,即理性精神。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希腊文明的秘密所在,也是这种文明不朽的秘密所在。
4.商灵性,周理性;商浪漫,周严谨;商重巫官,周重史官;商重鬼神,周重人文。
5.为殷顽筑建的成周,也不是德国纳粹的集中营。住在那里的殷商贵族,仍然保留自己的领地和臣属。被赋予监视殷顽任务的卫侯康叔,则被告诫要延续商的法律,重用商的贤人,尊重商的传统,包括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其饮食习惯。比如周人群饮,就杀无赦;商人酗酒,则网开一面。
6.“帝”的理解,也只是取其“缔造者”的本义。
7.中华文明的底色和基调,是周人奠定的。周以前,从三皇五帝到夏,都是摸索;商,则是我们民族少年时代的顽皮和撒野。周以后就成熟了,也变得沉稳。国家制度,辛亥革命前只变了一次,时间在战国到秦汉。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则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清,这就是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前者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后者以纲常伦理为核心。正是它们,决定了我们民族及其文化和文明的精神气质。
8.西周,是中华文明的定音鼓。周人,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9.甲骨文和金文的天,原本就是人。字形,是一个正面而立大写的人,头上一个圆圈,或圆点,或横线。所以,天,原本指人的脑袋,也就是天灵盖,后来才引申为苍天,再后来才引申为老天爷。
天,就是人。
10.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11. 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
12.道德与其说是一种品质或境界,不如说是一种智慧。说白了,它只是在“通过损人来利己”和“通过利人来利己”之间,做了明智的选择,是“聪明的自私”。
13.既然“君权天授”,当然要“以德配天”;既然“以人为本”,当然要“敬天保民”。
14.改朝换代要有依据,以德治国要有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据说是无穷的。
15.天授是旗帜,人本是纲领,德治是“一个中心”,礼乐是“两个基本点”,这就是周公的思想体系。
从这样一整套思想体系出发,周人创立了四大制度——井田、封建、宗法、礼乐。井田是经济制度,封建是政治制度,宗法是社会制度,礼乐是文化制度。井田顾民生,封建从民意,宗法敦民俗,礼乐安民心。
16.封邦建国必须授土、授民、授爵,表现出来的正是周人对“国家概念”的理解。
土地、人民和领袖,便从此成为我们民族的“国家三要素”。
17.宗法三要素——
一、父家长制;二、一夫一妻多妾制;三、嫡长子继承制。
18.这个民族在西周叫夏,春秋叫华,后来合称华夏。
19.士,可是在贵族和平民之间荡秋千的。你自强不息,就仍是君子;你自甘堕落,就沦为小人。因此,必须树立君子之德,弘扬君子之风。
20.尽管那最后的结果,不过是成为精神贵族。
然而这很重要。
事实上,有精神贵族,才有贵族精神。贵族精神不是摆谱、撒娇、端架子,而是高贵、自律、守底线,独立、自由、有尊严。为此,他们倒驴不倒架,可杀不可辱,宁肯杀身成仁,不肯苟且偷生。
这样的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21.这可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宗法伦理,将传统社会的所有人都“一网打尽”。
能够逃出这张网的人很少。你出家?庙里有师父。你落草?山寨有头领。你自主择业?业内有行会。你浪迹江湖?江湖有门派。你不可能绝对一个人生存。只要归属于某一群体,那就要有名分。只要接受名分,那就仍在五伦。
22.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区分华夏与蛮夷,是“内外有别”;区分血亲与姻亲,是“亲疏有差”;区分老者与少者,是“长幼有序”;区分嫡子与庶子,是“贵贱有等”。它甚至表现为一系列的“制度”(规制和尺度)。
23.太极图是什么?阴阳二极的内循环或窝里斗。它们可以旋转,可以消长,可以起伏,还可以互换,但不能出圈。
24.周人的遗产,是他们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产物:一个内核(群体意识),两只翅膀(忧患心理、乐观态度),三大精神(人本、现实、艺术),四种制度(井田、封建、宗法、礼乐),堪称体大思精、尽善尽美。
25.天人合一归于人,知行合一践于行,礼乐合一成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