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赏析> 正文

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2019-06-03 20:12:06 读书赏析
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
作者:易中天
面对大宋王朝的重重危机,新即位的年轻皇帝宋神宗打算革除弊政,重振国威。他需要一场革新,更需要一个帮手。才华横溢的王安石登上了变法舞台,他网罗改革派人才,成立推动变法的相关机构,一系列新法迅速展开。不料改革愿望虽好,执行起来却弊端不断。反对派群起而攻,王安石两度罢相,坚决要求守护祖宗家法的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理智的苏东坡新旧两边都不讨好,几乎因“乌台诗案”而丧命。一群聪明正直的政治家,最终却让变法沦为一场拉锯混战,大宋王朝的命运也因此被改变。学者易中天,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将用五年时间写作六部共三十二卷巨著《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第二部《秦汉魏晋南北朝》,第三部《隋唐》,第四部《宋元》,第五部《明清》,第六部《近现代》,现已出版前十八卷。跟随《易中天中华史》,我们将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由此解开诸多历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吗?先秦诸子都是谁?魏晋风度长什么样?盛唐之音你听见过吗?当旅程结束时,我们或将明白: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
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1)篇

一个朝代的命运,当然要靠君臣的奋斗,可是也要考略到历史进程。

王安石变法所欲何为?是为富国强兵。按本书所言,变法主要原因是由于三冗问题所导致的国库空虚,国家急需一支经济上的强心剂。神宗皇帝对国家忧心忡忡,渴求变法图强,锐意改革的王安石得以上台。

神宗皇帝是好皇帝吗?至少他给予了王安石以信任,在经济困难之际,力排众议求新图强,宋朝秦孝公?王安石是名臣贤相吗?王安石本人为官变法可谓一心为国,变法也是针对时弊,宋朝商良造?可惜神宗安石终究没能再现秦国之腾飞。何也,时运不齐。

神宗的全力支持好比气候之风调雨顺,可在当时宋朝那片不太合适的社会土壤中,变法并不能如预期一般开花结果


变法的实质与根本目的在于“敛财”,王安石是在用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方式实现富国,而这严重损害了几乎社会各阶层利益,简直置国民于不顾,在封建时代背景下这种超前的做法后果自然可想而知的,更为火上浇油的是由于实际实行过程中的不当,部分变法内容已是南辕北辙。改革又过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最后却只能欲速则不达。


变法的失败更是与王安石个人素质有脱不开的关系,固执己见,任人唯“亲”(支持为亲),只看中变法行为,作为变法领袖却不注重人事,党派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过于执拗的性格树敌无数,由此产生反对派的强烈阻挠也成为变法的强劲阻力。

所以说最后还是要说作为改革者更要努力提高姿势(素质)水平

对变法的可取之处解读太少,对变法的批评的主观倾向过盛,扣一星



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

易中天中华史之王安石变法,以变法的起因、过程、教训为脉络,讲述宋朝时期王安石变法的那段历史。故事通俗易懂,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比较容易让大众接受,这大概是易老师的书受人喜欢的最大特点。故事开头说明了大宋王朝面临国库空虚、国力积重难返的困境,励精图治的宋神宗选用了改革家王安石主持变法工作,新法推行好坏参半,最终由于各种原因以失败告终。对于变法失败的原因说法不一,也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对于历史我们总是喜欢找原因,但是真的存在明确的原因吗?是因为王安石制定的政策有问题?是因为王安石用人不当?是因为下级执行不力?是因为宋神宗左右摇摆不够坚定?是因为反对派势力太强大?是因为当时儒家文化环境不适合变法?是因为大宋的气数已尽?n我们常说,以史为鉴,正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读历史为什么明智?就是可以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一些前人的经验教训,以避免自己不要去犯同样的错误。成功者廖廖,失败者却总是各种各样,别人成功的经验一般难以复制,但是失败的教训却可以吸取。我总结一下自己了解到的一些经验教训:n1.改革不能盲动,不切实际,幻想把事情做得又大又好,光宗耀祖。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要不得,容易滋生狂躁情绪。看到不符合预期的现象,不理性分析前因后果,就责怪他人,会出问题。“坏结果”可能不是某人不对,而可能其他多种原因造成,注意保持理智。2.道德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科学技术问题。道德是用来自律的,不是用来评判和要求别人的。在我们的文化里,非常常见,但是可能带来很多误判。对于历史上的人和作品而言,我们都比较喜欢评价这个人好不好,而不是去思考他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考虑他做的事情本身。3.一个人如果光有本事,但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不理性听取他人的意见,一般难以成事,而且极其容易走偏。4.对复杂问题,我们一般不能采用计划和事先设计规划要求事物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而是应该虚己,灵活调整自己,不能一出现问题就闹情绪。此外,可能随机实验和自由选择是解决和决策复杂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读完易老师的中华史,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有哪些?都是为什么改革?为谁而改革?怎样改革的?如果是你基于历史条件,你会怎么做?n

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1.青苗法,实际上就是将政府变为对农民进行贷款的银行。每年青苗不接的时候,农民可以向政府贷款给,等到收获之后,再行归还。并且贷款利息要低于地主商人的放贷利息。

2.均输法,就是政府集中采购储蓄食粮制度。以前,各级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向中央政府上缴一定数额的以粮食为主的赋税,并且各年平均,不论丰收歉收之年。而新颁布的均输法要求各地方政府在首都设立专用仓库,丰收时大量购入,以解决歉收时的赋税问题,并且还改由用货币替代实物纳税。

3.免役法,就是公平劳役制度。规定全国每一个成年男子,都有为国家服劳役的义务。地主、官僚、比较富裕的人等,如果想免除劳役,必须缴纳代役金,就是“免役钱”,由政府代为雇人充当。

4.市易法,就是平抑物价的制度,实际上就是政府具有了现代中央银行兼物价局的职能。政府设立市易司,筹集一定资本金,物价低廉时,由政府购入;等到物价上涨,再行售出。通过贵卖、贱买、对商人放贷的方式调控商品价格,目的是防止商人垄断,并实现资本增殖。

5.方田均税法,就是对漏税耕地和田赋清查和整理。对全国耕地进行清查,多查出360万亩;又对全国耕地重新评估,依照肥沃贫瘠,分为五等,不同等次赋税不同。

这几个法规都是为了增加国家收入,都是标准的“经济法”。其中,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的方法在历朝历代大都有一定程度的涉及,即通过土地核查和劳役整理来增加税收。但是,青苗法、均输法和市易法则在整个古代社会都是极其罕见的。借助今天的知识,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让政府进入市场,通过一系列经济干预政策,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从而增加社会财富。这样就是王安石所说的“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在一千多年前的农业社会,王安石的这一思想无疑是非常超前的,其中涉及的经济学知识远超过同时期的所有人,这正是其了不起的地方。另一方面,正因为其思想上与周围人不符,所以改革阻力格外大,而王安石一生都是知难而上,坚决贯彻自己的信念,这也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 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
  •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_精选读后感_7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祖先》_读后感_5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国家》_读后感_6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_读后感_18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_读后感_7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第四部:宋元(套装共4册)》_精选读后感_6
  • 《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读后感_1200字
  • 易中天中华史:朱明王朝读书笔记(3)篇
  • 易中天中华史:祖先读后感400字(3)篇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