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_读后感_1800字
《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_读后感1800字
沙希利·浦洛基这本鸿篇巨制从关键政治人物的角度全景式的再现了苏联最后五个月的巨变图景,深度揭秘了以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克拉夫丘克等三人为代表的核心政治人物在苏联解体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本书而言,1991年的苏联解体,似乎不像外界一直盛传的冷战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阴谋合围”的结果,而更像是苏联意识形态分裂、内部崩溃的自然后果。
本书以关键人物为线索,通过已被解密公布的各类档案和对当时重要人物的访问为素材来源,揭示了苏联从内自外解体的全过程。身处权力中央的戈尔巴乔夫虽竭力促使联合体国家的保留(本质上戈尔巴乔夫是不忍自己总统权力的旁落),无奈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全面失衡,各加盟共和国各怀鬼胎、蠢蠢欲动,关键政治人物野心勃勃、咄咄相逼,苏联终归在一片内忧外患中解体了,强大的苏联分散成了15个国家。
本书从苏联内部政治的角度解读苏联解体的全过程,极少涉及到西方国家(尤其是北约组织)在其中发挥的显性或隐性的作用,提及较多的美国布什政府也仅限于以旁观者和见证者的身份置身事外。但不可忽视的是,东西方冷战、甚至险些爆发热战的背景下,说西方国家与苏联一系列政治事件毫无瓜葛,或者在苏联解体过程中从未推波助澜、落井下石,作为广泛见识过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排除异己、强势输出所谓民主政治、金融殖民“敲骨吸髓”,无论如何我都难以相信。
不过回归书评,就事论事,暂且搁置下“阴谋论”;仅以本书为指南,分析总结一下苏联解体的原因:
一、质疑道路、丧失信仰是根本原因。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广大共产党员、尤其是高层政府官员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由发达的市场经济和琳琅满目的商品食品的冲击下,开始动摇和迷失,质疑社会主义制度、丧失共产主义信仰,不少党员和高层官员从意识形态上开始倾向激进的民主政治和经济改革。
因意识形态纷争,削弱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导致党内政治动荡剧烈,保守派和改革派势同水火,形成两股无法调和的力量(最终导致了克里米亚政变的发生)。1991年一度有400万党员脱党,超过党员总人数的20%,当这么多党员不再信任苏共的领导、不再把党员作为一种特殊身份的象征、社会知识分子不再把党员身份作为职务/社会地位进阶的必须条件,这个政党自然而然就会走向衰落和分裂。(PS:可见道路自信是多么的重要呀)
二、经济倒退、民不聊生是主要原因。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竭力”鼓吹和“大力”支持下,苏联开始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和经济改革,政治经济转向过快、再加上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庞大的国家一时难以适应,结果可想而知。苏联经济大幅倒退、物资紧缺、民生凋敝,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下降、民不聊生,无疑加剧了苏联内部社会的矛盾。各加盟共和国的物资分配和供应问题,也导致了加盟共和国对苏联中央的离心离德和怨声载道。
三、加盟共和国的“原罪”问题是诱因。
二战期间苏联、德国曾沆瀣一气,秘密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东欧势力范围,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就这样在苏联的强权和威逼之下并入苏联帝国的版图。二战结束后苏联实力大幅削弱,加上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波罗的海三国纷纷要求独立。本就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侵占,国际社会也纷纷支援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内忧外患的苏联不得不公开宣布三国的独立主权。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被其他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中央视为“可乘之机”,于是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四、核心政治人物的咄咄相逼是直接原因。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苏联政变期间,大肆宣扬、谴责政变违法违宪,并趁机攫取苏联总统的权力,譬如收归油气收入、企业国有化等等。戈尔巴乔夫重新入主克林姆林宫后,戈尔巴乔夫无奈按照叶利钦的意愿人选更换了国务院总理、国防部长、克格勃主席等核心官员,此时苏联中央的权力实际已摇摇欲坠。
乌克兰议长克拉夫丘克不断推动乌克兰的独立,顺利劝服了乌克兰共产党(此时仍控制议会)支持乌克兰脱离苏联,经乌克兰人民公投,在独立支持率80%以上的公投结果下,乌克兰宣称独立。乌克兰的独立实际浇灭了戈尔巴乔夫联合体国家设想的最后一点希望,因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绝无可能再以加盟共和国的方式存留在苏联联邦体制下。彼时是1911年12月,苏联分裂已不可避免。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标志着苏联正式解体。苏联的解体,空留世界一片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