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土耳其帝国的兴衰》_读后感_1800字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土耳其帝国的兴衰》_读后感1800字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土耳其帝国的兴衰》读后札记
读至尾声时发现,本书的后记完全可以作为奥斯曼土耳其简史,也完全可以作为本书内容简介,所以书评无需对本书做总结了,各位拿去便是。读书仓促,几点不成熟的认识,付诸笔端,期书友启智:
一、中国的大一统
从十四世纪中国的明朝开始,在地缘、政治、军事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其实为古老的中华帝国充当了西面的屏障。地处欧亚中间地带,土耳其帝国首当其冲的受到西方列强的挤压,虽然历任苏丹或多或少的进行了改革,但改革总是来的太早或者太迟,尤其在那个工业革命突飞猛进、民族主义火苗日盛的时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左支右拙,覆亡是不可避免的。不得不承认,历任苏丹比之明清皇帝,很大比例上还是有所作为的,有所不为的清朝却留下了大体如今的疆域,至今中国仍是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不禁让人深思。中华文化并不是靠宗教力量来凝聚的,那么何来那么大的凝聚力?
二、苏丹本纪
私以为此书译《奥斯曼帝国苏丹本纪》最为合适,书中描绘的每个苏丹,英伟也好,懦弱也好,都有其特别之处,他们旁若无人的沉溺在苏丹的王冠之下,一点也不绝望,突厥人的狼性让这个帝国是战斗到死的。而我,期间几次被作者的描绘打动,明知道既定的结局,还是随着苏丹的命运仿佛自己在绝望中挣扎,尤其在苏莱曼大帝长子之死和后来第一位推行改革的塞利姆三世之死,令人动情。一本历史书能有这样的笔法,作者心思细腻可见一斑。
三、英雄史观
在探讨本书视角时,有书友提出本书是一本英雄史观的历史书。我想谈谈我的看法。我们看到的古代历史,基本都是伟人书写的或者书写伟人的。这一点,无论是《荷马史诗》还是《史记》,都是如此。绘画作品更不用说,古代战争的画作永远是以君主的视角俯瞰战场,——英雄创造历史。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以后,群体和平民的形象才越来越多的出现——人民推动历史。
四、人才的遴选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官员体制完全杜绝“自己人”,这是非常特殊的,它保证了政府运转的忠诚和活力。到后期队伍不纯洁了,自家人浑水摸鱼,导致吏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减弱。这个与清政府正好相反。一个社会政府机构,必须给底层一个上升通道,形成各个阶层的流通,才能从吏治上保持清明,国家不至于瘫痪。
五、改革必须触及政治体制
个人权威的下降会导致帝国的崩解。如果帝国的崛起和运转是靠着领土扩张,那么,发展必将有一个极限——土地资源匮乏和生产能力短缺(接不上)。一个强大的帝国崛起可以依靠武力征服,但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政治制度法治化和以及生产技术创新,两者缺一不可。除非好运,这个帝国的接班人一代更比一代强,以个人魅力取代政治制度的革新。
十六世纪以后的奥斯曼帝国时时发生危机,但是,帝国仍然有其独特的权力制衡机制——以乌理玛为代表的伊斯兰宗教组织提供了决定性的司法权威,废黜堕落失德的苏丹,为了保证帝国的社会和政治利益,统治阶层及时完成演变,形成由大维齐尔组成的“王朝”,构成维系帝国的新兴力量。在没有外部威胁的情景下,又重新得以繁盛。但是无论用哪个板凳腿儿保持直立,蠹木总会倒塌。
1606年,《Treaty of Zsitwatorok》的签署,是这个横跨欧亚的国家打破孤立状态,试图获取贸易利益的尝试。奥斯曼帝国面对紧邻的西方,相较1840年被舰炮震醒的中国,不可不谓其顺应时代潮流,但仍不免被肢解的命运,实其耽于经济短视。清后期的种种改革,戊戌变法、洋务运动等等总是修修补补、被动而为,不能先发制人,破而后立,这一点,没有一个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彻底,然其又暗蕴军国主义的丝缕后患——不触及政治制度的改革统统都是人参最大的效用——吊气。
六、衰亡的表象千篇一律,背后的成因各个不同。
很多读者觉得后半期奥斯曼“病夫”与“东亚病夫”何其相似,剧情何其熟悉,都是外部势力步步紧逼,内部腐败丛生,政府无力,然而两个帝国原本就是不同的体制,虽都从草原而来,但宗教信仰、君主制度、土地政策、官僚机构、用人机制、社会阶层等等无一相似。我们不是读故事的,是读历史的,何谓“资治通鉴”?“鉴”,观照也,不可描摹,鉴于往事,不说有资于 “治道”,最起码是有资于“现实”,探讨相同表象的灵魂,最是有趣。
六百年回首,一声唏嘘,“奥斯曼人”这个称呼,已然飘散在风中,金角湾外,群岛隐约——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