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_1800字
《百年孤独》读后感1800字
关于孤独,林语堂说:“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
从年终到岁首,终于慢慢读完了这本《百年孤独》。
很多书友吐槽书中的人名阻碍阅读。在我看来,不理解、看不懂远排在人名的困扰之前。
其实,没关系啊。看懂了,当然最好(事实上,要完全懂得另一个人讲的故事真不容易);看不懂,一拍两散,各自孤独,也很应景——正合这百年孤独的书名。看书,往往是从别人的故事里多少读到自己人生经历的感悟。能够如此,也甚好。
这本书,应该以后还会再看。网上搜索一些资料,摘录下来参考。
作者及其作品: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标杆”。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
本书的评价与影响: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刚一面世即震惊拉丁美洲文坛及整个西班牙语世界,并很快被翻译为多种语言。马尔克斯也一跃成为名噪一时的世界级作家。……《百年孤独》风格独特,既气势恢宏又奇幻诡丽。粗犷处寥寥数笔勾勒出数十年内战的血腥冷酷;细腻处描写热恋中情欲煎熬如慕如诉;奇诡处人间鬼界过去未来变幻莫测。轻灵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称为“20世纪用西班牙文写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
作品鉴赏:
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近乎绝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这样的历史象征了孤独,就是“百年的孤独”。
书摘:
“万物皆有灵,”吉卜赛人用嘶哑的嗓音宣告,“只需唤起它们的灵性。”
梅尔基亚德斯说,“用不了多久,人们不出家门就能看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
时间使一切恢复了原样。
“只要上帝还让我活着,”她(乌尔苏拉)时常这样说,“这个净出疯子的家里就缺不了钱。”
“都一个样。”乌尔苏拉哀叹道,“一开始好好的,又听话又体面连只苍蝇都舍不得打,结果刚长出胡子就都变坏了。”
马孔多在下雨。
他大权独揽却在孤独中陷入迷途,开始失去方向。
他没有想到结束一场战争要比发动它艰难得多。
她(乌尔苏拉)从家族漫长历史上重复命名的传统中得出了在她看来无可争辩的结论: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
两人之间仅存的共同点就是家传的孤独气质。
事实上,美人儿蕾梅黛丝不属于这个世界。
实际上他成功和失败都因为同一个原因,即纯粹、罪恶的自大。
在人们的印象中,她似乎白天织晚上拆,却不是为了借此击败孤独,恰恰相反,为的是持守孤独。
一分钟的和好抵得过一辈子的友谊。
乌尔苏拉感叹道,“世界好像在原地转圈。”
他身上闪耀着天使般的光芒。
灾难本身能激发人们找出对抗烦闷的方法。
既然除了看雨再无事可做,那么将时光分为年月、将日子分为钟点都终归是徒劳。
实际上她并不清楚自己的唠叨所蕴含的可怕力量,但事到如今怎样努力弥补都已太迟。
她遍寻自己的内心,寻找能够助她战胜不幸的力量,找到的却是经过深思熟虑、有理有据的怒气。
他本想让她爱自己结果自己却爱上了她。
“等到人类坐一等车厢而文学只能挤货运车厢的那一天,”他那时说道,“这个世界也就完蛋了。”
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张大千说:“平生几度秋风履,尘漫苔痕梦中情。”讲的就像是本书中这个家族如梦如幻的百年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