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_4000字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4000字
读《月亮和六便士》
我又在这样一个深夜结束了《月亮和六便士》的故事,时隔约两年的时间,我终于鼓起勇气再一次拿起这本书,在相同的具有爱塔的部分泪流满面。这个时刻,我真喜欢毛姆,也比平常的时候更感谢他,这个关于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
我也总在想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和别人一样,不是说一样不好,只是想体验生活中蕴含着的更多的新奇。一辈子就那么长,过于平常和重复的生活我已经看过了不少,我不那么想要重蹈覆辙。我知道自己的愿望,也明白自己的野心,所以,我会尽力!遗憾不可避免,但求越少越好。
“或许是我的想法比较奇怪吧,反正早在那个时候,我就强烈地感觉到绝大多数人共有的这种生活是不完美的。我承认这种生活有其社会价值,我明白循规蹈矩未必不是幸福。但血气方刚的我想踏上更为狂野不羁的旅途。我认为我应该提防这些安逸的欢乐。我心里渴望过上更危险的生活。我随时愿意奔赴陡峭险峻的山岭和暗流汹涌的海滩,只要我能拥有改变——改变和意料之外的事物带来的刺激。”
似乎能有一些危机感,在雷同探测器无处不在的今天,想要不同在本质上与标新立异并没有什么不一样。为了不同而不同断然不可取,但总得有一些勇气来从改变开始,哪怕分毫。
“有的人也号称他们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但他们多半是在自己骗自己。总的来说,这些人只有在相信没人能发现他们的逾规越矩之处时才敢为所欲为。他们顶多就是因为有了几个亲朋好友的赞许,愿意去做一些与大多数人的观点相悖的事情。”
我记得我对他说过:“喂,要是每个人都像你这样,这个世界就完蛋啦。” “你这句话说得太蠢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像我这样的。绝大多数人做着普普通通的事情就心满意足了。”
“我父亲原本希望我能像他那样,也当个木匠。我们家有五代人都做这个行当,子承父业地传下来。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智慧,踩着你父亲的脚印,既不朝右看,也不朝左看。小时候我曾经说过长大了要娶隔壁马具工匠的女儿为妻。她当时是个小女孩,眼珠是蓝色的,亚麻色的头发梳着辫子。她将会把我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而我将会有个儿子来继承这门祖传的手艺。”
无法拒绝的生命的美好
“世道艰难,人心险恶。我们不知道自己何以会来到人世,也不知道死后将会去往何方。我们必须保持非常卑微的心态。我们必须懂得安详的美好。我们必须过着安分守己的日子,以免引起命运女神的注意。让我们去寻求那些朴实无知的人的爱情吧。他们的愚昧比我们的学识更为可贵。让我们学会沉默,偏安于仅可容身的小角落,像他们那样驯服而温和吧。这才是生活的智慧。”
“人有可能彻底地不管别人的看法吗?”我说,但这些话其实更像是说给我自己听的,“你在生活中的一切都跟别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试图只为你自己、只靠你自己而生活是很荒唐的事情。你迟早会生病、疲倦和变老,到时你会爬着回去求别人帮忙。你内心将会渴望得到安慰和同情,到时你不会感到惭愧吗?你内心深处的人性迟早会渴望正常的人际关系的。”
有时,历史评判人的滞后性简直让人无法言语。生前受尽折磨,死后却饱受推崇,但是,那又怎样呢?当事人都已不在人世了,后人的爱恨憎恶于其本人又有什么意义?
“我真希望可怜的斯特里克兰还活着。我想知道,当我把卖画得到的两万九千八百法郎还给他时,他会说些什么。”
“我总觉得有些人没有出生在正确的地方。偶然的命运将他们丢到特定的环境里,但他们总是对某个不知在何处的家乡念念不忘。他们是生身之地的过客,从孩提时代就熟悉的林荫小径,或者曾在其中玩耍过的热闹街道,都无非是人生路上的驿站。他们始终把亲友视如陌路,对生平仅见的环境毫无感情。也许正是这种疏离感推动他们远走高飞,去寻找某种永恒的东西,某片能让他们眷恋的土地。也许正是某种藏得很深的寻根意识,敦促这些天涯游子重返他们的祖先在湮远的太初便已离开的故地。有时候,人会偶然造访某个地方,却神秘地感到这里就是他的归宿。这里就是他朝思暮想的故乡,尽管周边的环境他从未见过,尽管当地的居民他素未谋面,他却愿意安顿下来,仿佛这些都是他生来便已熟知的。在这里他的心终于不再躁动。”
“亚伯拉罕没有性格?我想只有非常有性格的人,才会在发现别的生活方式更有意义之后,只经过半个小时的考虑,就毅然抛弃原本蒸蒸日上的事业。而事后从来不懊悔突然踏出这一步,那就更有性格了。我很想知道亚伯拉罕是否真的糟践了自己。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古怪的人,他们做着古怪的事情;也许他们知道,人并不能做他想做的自己,而只能做他不得不做的自己。”
读了这么久,断断续续的情节似乎都变得模糊了。但这一章,在斯特里克兰即将终结其生命的时刻,我好像回忆起了很多,关于这个勇敢决绝的中年男人,关于他的自私冷血。生命的后半段,他终究是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从一个地方辗转到另一个地方,从一段人生到另一段人生,就像经历了两次生命。或许说命运终究还是善待了他,历经波折的多年,他的身边还有一个能完全理解他的妻子,一个近乎和他一样执着也善良的女人,一起面对世人的嫌恶。我说不出任何的话,在这样的斯特里克兰面前,在爱塔面前……
我也没有料到看到这样的结局会让我觉得这么地难过,我一路看过来的斯特里克兰此前觉得是那么的荒唐,自私,无情,冷血以及恩将仇报,但这一刻,我爱惨了毛姆笔下的他。没有人可以像斯特里克兰一样用灵魂去追求其理想,也没有可以像爱塔一样执着地守候这样一颗不羁的灵魂!
“我觉得斯特里克兰似乎终于彻底地将他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了。他深知那几年将是他最后的机会,于是默默地工作着,我想他对生活的全部理解,他发现的全部秘密,肯定都已呈现在那幅画里。也许他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安宁。纠缠他的魔鬼终于被驱走,完成那幅他用了毕生的痛苦去准备的作品之后,他那孤独而痛苦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安息。他愿意接受死亡,因为他已经实现了他的目标。斯特里克兰知道那是幅大师级的作品。他已经达到了他梦想的境界。他的生活已经完满。他创造了一个世界,看到那个世界的美好。然后,他既骄傲又轻蔑地摧毁了它。”
这是一个天才的故事,但不是开始,而是结束的时候。很多时候,我都在分享,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那一刻我的感受,原文已经将那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了,我说不出比它更好的话。即使读完全文,我也没能彻底明白书名为什么叫《月亮和六便士》,但那又怎样。我还是爱,也仍旧感慨。当眼泪倾泻而出的那一刻我就已经知道,它会是我的灯,或者,我的月亮!
两年前我在文中的这些地方划线或写些当时的想法,到现在也觉得变化不大。不管是要承认自己的原地踏步还是别的什么不求上进的话,我都不会否认自己当初的真挚。之前在手机微信读书上划线的地方现在也仍旧换成了贴在书上的“小彩旗”。傅雷说“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有谁可以否认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是这样的赤子,又有谁会断言他没有创造一个世界?那一所摇摇欲坠的小木屋,原始森林里自由行走的裸体土著人,查尔斯用的是早已失明的双目,他看到了完整的世界,更是完美的世界。
有时候我清楚地知道该把自己替换成故事中的谁,可是在这里,我不知道我是故事里的谁,我希望我自己是谁?是身为作者的毛姆吗?我怎么可能有这样的运气能认识查尔斯啊?即使是这样的设想,我也不会认为自己是查尔斯,除了他那天才的特性,那份置他人评论而完全不顾的勇气也让我望而生畏,我憧憬,但我更害怕,这是我作为现代人的懦弱。可是,我又是爱塔吗?这个为查尔斯而活的女人?能够满足查尔斯“对女人全部要求”的女人?“不去烦他,替他做饭,照顾孩子,他说什么就做什么。”这又完全不是我所能接受的事情。我纠结着,内心里最不想承认的想法浮出脑海,我最多最多只可能是塔希提岛上熟知查尔斯和爱塔的一位普通村民:我在岛上“见惯了各种各样的怪人,对查尔斯也就不足为奇”;我大概知道“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古怪的人,他们做着古怪的事情;也许大家都知道,人并不能做他想做的自己,而只能做他不得不做的自己”;我自然地同情查尔斯。这是我对自己的恰当假设,除此之外,我只能期待自己在查尔斯患上麻风病之后还能保有那份同情,我强烈地克制自己不去向爱塔丢那残忍的石头。我希望畏惧不要让我变得那么残忍,我可以原谅自己的退缩和逃避,但绝对不能捡石头。
事实上,这一次重读《月亮和六便士》的时候,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形象一直和毛姆另外一本《刀锋》中的主人翁拉里的形象相重合,没错,就是那个被问道“你想做什么”却回答“鬼混”的年轻人。这个语气简直像极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尖酸、犀利但从不拐弯抹角。没有多少人会接受尖酸犀利,正如也没有多少人会拒绝拐弯抹角。毛姆在小说《刀锋》的最后交代说,他再无拉里的任何音讯,“拉里已如他所愿,淹没于喧嚣激荡的人海,其中有众多矛盾与利益纠葛,有人迷失于失序的世界,有人坚信善良,有人外表笃定,有人内心彷徨,有人慈悲为怀,有人不知变通,有人轻信他人,有人防卫心重,有人恶劣,也有人慷慨,凡此种种构成了美国众生相。凡夫俗子如我,只能景仰这些凤毛麟角之人的光辉,无法设身处地进入其内心世界。”
因为这两部作品,毛姆成为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这样的英雄都自称“凡夫俗子”,我又有什么多余的话要说。正如毛姆所说“那些慷慨激昂的人自以为他们说的话是前人闻所未闻的,殊不知此类豪言壮语早已被说过上百遍,而且连说话的腔调也是大同小异。钟摆甩过去又荡回来。这个过程永远往复无休。”
我没有在为任何什么发声,毛姆是我的秘密,连同我喜爱的这两部作品。
2019年9月25日凌晨四点于师大4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