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4000字

2019-10-11 06:27:41 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4000字

《追风筝的人》所塑造的阿米尔是一个在挣扎中成长的普通人,在他身上有着关于人性的最真实的体现:伤害别人时的快意与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当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等等。这些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他的良心日夜忍受着折磨;在得知真相之后,他的内心的力量渐渐强大起来,这时他又像是一个孤独而悲壮的英雄,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进行着最大限度的弥补。作者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

绝大多数孩子学会说的第一个词汇是“妈妈”,而阿米尔说出的第一个词汇却是“爸爸”。从小失去妈妈的阿米尔将爸爸视为最亲近的人,为了获得爸爸的爱,阿米尔可以付出一切代价, 最终不惜将情同手足的哈桑牺牲。

在阿米尔的心中,父亲是一个高大如英雄般的人物。他是黑眼珠一瞪,会“让魔鬼都跪地求饶”的“飓风先生”;他是喀布尔屈指可数人人尊敬的巨贾;他是总能在宴会中像太阳吸引向日葵那样,把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的“了不起”的人物。但同时,在年幼的阿米尔眼中,父亲也是一个对自己冷漠并且难以接近的人。父亲希望他的儿子也能继承他那份勇敢和霸气,可阿米尔显然不符合好儿子的标准,所以也很难有耐心与儿子进行交流与沟通,这就让阿米尔产生了极端复杂的情绪;他爱爸爸,也怕爸爸;他有时“对父亲敬若神明”,有时“甚至对他有些恨意”;而且他羡慕,或许也可以说是嫉妒父亲对哈桑的欣赏和疼爱。当爸爸请医生为哈桑治愈兔唇时,他甚至“希望自己身上也有类似残疾,可以乞换来爸爸的怜悯”。正是这种对父亲的爱恨交织,令阿米尔做出了后悔终生的决定。

在阿米尔 12 岁时,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赢得爸爸肯定的机会——参加喀布尔的风筝大赛。这个大赛比的是谁的风筝能摧毁别的风筝,最后的唯一幸存者便是胜利者,而最大的荣耀是要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阿米尔无比渴望赢得这场比赛的胜利,因为他最大的愿望是得到父亲的爱,他认为追到最后的这个风筝是他打开父亲心扉的一把钥匙。所以当他亲眼目睹哈桑为了捍卫这个风筝而被阿塞夫欺侮的时候,他内心极端复杂矛盾,懦弱的他既没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来让哈桑把那个风筝让给阿塞夫,只是麻木地站在那里犹豫不决。他自私地“宁愿相信自己是出于软弱”,但是这个理由虚伪得连他自己都不相信,因为他非常明白自己的心理,知道胆量是一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他的确在想:“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所以尽管耳边响起忠仆阿里的叮咛:“喝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 ;尽管拳头的指缝渗出血水,尽管眼睛蓄满泪水,但他却依然冷酷地选择逃避现实,并且告诉自己说“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他用种族观念进行自我开脱,想以此来减少自己对哈桑地歉疚。他自私地选择了一条为了亲情而背叛友情的道路,却也因此种下了悔恨的种子。

当哈桑用鲜血、创伤为他换来一个孩子所能获得的无上的荣誉的时候;当父亲终于以他为骄傲的时候;当他终于能够与父亲亲近的时候他却觉得前所未有的空虚。他为自己亲手斩断了和哈桑的友谊感到羞愧,在道德和良知的拷问下,他感到深深的痛苦和自责。他希望哈桑会“报复他,将他臭骂一顿”,有一次他甚至不断地向哈桑身上扔石榴,希望他会还击,以此来减轻自己的罪恶感。但哈桑什么都没做,只是默默地忍受一切。哈桑的沉默让这件事情变成了一个秘密,而这个无法说出的秘密,更是如同恶魔的手扼住了阿米尔的咽喉,令他感到快要窒息般的痛苦。他无法再面对哈桑,对于哈桑努力试图恢复他们关系的行为,更是难堪地无地自容。

为了摆脱内心的折磨,阿米尔再一次选择了逃避自己亏欠的人,做了一个他认为既可减少哈桑的伤痛也可以缓和他的苦楚的决定。当阿米尔栽赃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财物的假象时,面对忠实的哈桑最后一次捍卫他的荣誉时,他“身体紧缩,好似被人扇了个耳光”,几乎在真相面前崩溃。但是一番挣扎过后,他的心底却出现了隐隐高兴的念头,以为“赶走他们也许会痛苦,但生活会继续”,他想要做到遗忘,想重新呼吸,所以当阿里朝他瞟来,带着冷冷的不可谅解的眼神,阿米尔很高兴终于有人识破了他的真面目,他觉得自己装得太累了,他希望能从哈桑的离开中获得解脱,哪里知道这只是徒增内心的罪恶,让他陷入更深更痛苦的自责中,日夜忍受良知的折磨。

当哈桑父子真地离开时,感情告诉阿米尔“应该追逐轿车,高声叫喊” ,应该“把哈桑从后座拉出来,告诉他我很抱歉”,但是他仍然没有做出这有可能改变他后半生的行为。他理智得近于无情地告诉自己:“我很抱歉,但我不会哭喊,不会追逐那辆轿车”,任凭他带走了一个永难弥补的错误。就这样,在一次次地犹豫,一次次地挣扎过后,阿米尔最终让哈桑成为他心底最深的伤疤,不可触碰。

离开故土, 流亡美国本是一件令人无比伤感与无奈的事情,但对于阿米尔来说,却代表着新的希望。在他看来,美国可以让他忘掉一切,远离那座兔唇的鬼魂萦绕的城市。然而“忘却”是一个简单又艰难的词,美好与伤口都是难以遗忘的痕迹,驻扎在内心深处,时不时地便会卷土重来,淹没虚假的面具。没有人可以逃避过往,也没有人可以刻意忘记。

尽管移民美国的阿米尔埋藏往事,努力融入美国的生活,但喀布尔梦魇却一刻不停得翻滚在记忆里,哈桑从未自他的心底消失,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日渐清晰起来。正如他自己说的:“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当他看到大海的时候,马上就想到曾经许诺会和哈桑一起在海边玩耍;当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的时候,会想起哈桑曾经说过“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了不起的作家,全世界的人都会读你写的故事”。当爸爸对阿米尔说:“要是哈桑今天跟我们在一起就好了”的时候,他觉得脖子好像被一对铁手掐住了。他意识到尽管青春岁月匆匆而去,他也像大多数人那样成家立业,但埋藏于心灵深处的罪恶让他始终无法自由呼吸,他依旧摆脱不了怯懦和自责。哈桑,那个阿米尔最愧对的人,让他的心灵永远处在忏悔与不安中,觉得自己配不上生命中那些美好与幸福的事情。

26年后,爸爸的朋友拉辛汗的一个电话让阿米尔看到了希望。

为了能够赎罪,找到“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找到了身在巴基斯坦的拉辛汗,却得知哈桑已经死于非命,遗留下幼小的儿子,孤零零地寄居在喀布尔的孤儿院,希望由他带离水深火热之中。这时阿米尔仿佛又回到26年前,自私、懦弱,不愿承担责任,他首先想到了在美国有妻子、房子、事业、家庭,他不愿去一个战火纷飞的城市冒险。但是当拉辛汗告诉他: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亲弟弟时,这个惊人的消息彻底摧毁了阿米尔对童年的体验和回忆,他发现他和父亲都背叛了愿意为他们付出生命的人。

在反复的挣扎与矛盾中,阿米尔渐渐有所醒悟,其实,有着不光彩过去的并不仅只是自己一个,他的未婚妻也有过离经叛道的往事,自己置若神明的父亲,一个大义高洁的父亲,也会背叛一起长大的仆人和朋友阿里,让阿里的妻子怀上了他的孩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不同的是,他们都没有像阿米尔那样,将罪恶感压抑在心底,毫无作为地折磨着自己。未婚妻把过去坦诚地告诉爱人就已表明其实她已从过去走出来;而父亲,虽然生前并没有承认哈桑的身份,但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了他对哈桑深沉的爱。他们都选择了勇敢去面对那些不堪的往事。摆在阿米尔面前地选择是:要么继续过着以前那种暗无天日的生活,将沉重的旧日的罪恶感继续背负,要么抬起胸膛,走出往事,勇敢宽恕,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弥补生命的缺口。经过一番挣扎之后,他决定不再逃避,因为他发现, 越是逃避,他的歉疚感就越重,因为歉疚感不在别处,恰恰在他心中,他必须赎罪,不仅是他的,还有父亲的。至此,一个坚定的信念已种在阿米尔心中,他要终结这轮回的悲剧。

阿米尔以极大的勇气,冒着生命危险,重返被塔利班占领的危机四伏的喀布尔,经历了千难万险,遭遇重重阻碍,但他始终坚持着,从未想过放弃。终于,他带回了绝境中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且学哈桑当初对待自己那样来对待索拉博,努力帮他找回快乐,让他一点点走出自闭。那囚禁了他长达 26 年的心魔,随着自闭的索拉博在与中年的阿米尔放风筝时脸上露出微笑而烟消云散。

故事起于风筝,止于风筝。 “两个男孩所放的风筝,象征了他们之间关系的脆弱,在往日生活消逝之际,备受考验”。对阿米尔来说,童年时的那次追风筝,他的自私懦弱伤害了哈桑,他在对友情的背叛中也丧失了自己的部分人格,只有追到了那只风筝,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步入中年的阿米尔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风筝”,从此获得心灵救赎。

挚友哈桑的牺牲和奉献交织在阿米尔的成长历程中,哈桑如同一面正义和良知的镜子,映照阿米尔罪恶的同时也帮助他重新找回自我。在经历了良知痛苦的挣扎,逃避现实,到鼓起勇气,坚定信念完成心灵的救赎这一漫长的过程后,阿米尔终于学会了坦然,学会了宽恕,实现了他从懦弱到勇敢、从幼稚到成熟的蜕变。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阿米尔,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真正的成长总是伴随着阵痛,让我们坦然面对。勇敢地去追逐心中的那只风筝,无论它代表着什么。唯有如此,人们才能实现成长的蜕变。

  • 《人类群星闪耀时》_精选读后感_4000字
  • 《尘埃落定(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_精选读后感_4000字
  • 《一个农民的亿万传奇》_读后感_4000字
  • 《孔子归来》_读后感_4000字
  • 《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_精选读后感_600字
  • 《创始人手记:一个企业家的思想、工作和生活》_读后感_
  • 《金融交易圣经II:交易心智修炼》_精选读后感_4000字
  • 《鬼吹灯(盗墓者的经历)》_精选读后感_500字
  • 《西游记》_精选读后感_4000字
  • 《冬将军来的夏天》_精选读后感_40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