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推荐:历史的教训》读后感_4000字
《中纪委推荐:历史的教训》读后感4000字
古罗马在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古罗马人覆灭,在故土上被其他人种替换,被腾笼换鸟的结局。不确定的只是像当今美欧一样边腾笼边换鸟,还是像日本一样先腾笼直至人口萎缩死气沉沉后再被迫换鸟。但腾笼换鸟的命运在低生育率出现的那一刻就已经不可逆转了。正如欧美日1970年代传统白人、主体民族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后就注定了人种更换腾笼换鸟的结局,也注定了今日法德俄日等国家腾笼换鸟过程中的乱局。
留给美国白人的时间同样也不多了。1950年,英语白人人口占美国总人口近90%,1990年降至80%,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非白裔的美国人口已经上升到了25%,2008年总统选举之时,非白裔美国人口已接近30%,而且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
2016年开始,传统英语白人年婴儿数量不到美国年出生人口的一半,并仍在快速下降。相比1957年一年五百多万白人婴儿,2017年美国出生婴儿490万中英语白人婴儿数量仅为190万。2018年,美国0-18岁人口中,黑绿墨绿等少数族群占比已经超过一半。西班牙语已经取代英语成为美国人的第一母语。
十年后的美国类似今天的南非、法国,以前的南斯拉夫、苏联、奥匈帝国,注定动荡不安,甚至崩溃解体。
恺撒(Julius Caesar)于公元前59年对罗马那些子女众多的家庭予以奖励,并且禁止没有孩子的女人搭乘轿子,以及佩戴珠宝饰物。而奥古斯都(Augustus)大约在40年之后又重申了这项法令,只不过好像同样没起什么作用。在上层社会,推广节育持续,与此同时,来自北日耳曼、希腊以及犹太人的移民充斥意大利,填补并改变了意大利人口结构。极有可能的是,这种种族的改变,削弱了居民抵抗政府无能,以及抵抗外部攻击的能力和意愿。
在美国,盎格鲁-撒克逊人较低的出生率,已经降低了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权力。类似的过程也发生在法国、瑞士和德国的天主教徒身上。出生率就像战争一样,可以决定基督神学的命运;732年,伊斯兰教徒在图尔的失败,使得法国和西班牙得以继续信仰《圣经》,而不是《古兰经》。
道德规范不适应新的历史和环境条件的族群便会衰亡灭绝。
道德规范之所以不同,乃是因为它们不断调整自身去适应历史和环境的条件。如果我们把经济史分为三个阶段—狩猎期、农业期和工业期—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阶段的道德规则将会在下一个阶段发生改变。
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狩猎阶段,男人多妻可能是顺应女性要求的无奈之举,是女性的要求,而非男性的选择。
在狩猎阶段,一个人必须随时准备好去追捕、格斗和砍杀。当他抓到了猎物,总是要吃下三倍于自己胃消化量的食物,因为他拿不准何时才能吃到下一顿。不安全感是贪婪之母。大体来说,当时男人的死亡率要高于女人,—些男人必须同时拥有几个女人,每个男人都被期望能使妇女频繁怀孕。因此好斗、残暴、贪婪和好色,在为生存而战斗的时代,是一大优势。很可能今天的每一种罪恶,在以前都曾经被视为品质—一种使个人、家庭或者团体得以生存的美德。男人的罪恶可能是他崛起时的遗迹,而不是他堕落时留下的耻辱标记。
农业社会保持婚前贞操一般很容易,因为刚成人就结婚;很重要,否则父亲可能因怀疑子女血统,而拒绝供养妻小。
农业期新的制度要求新的美德,同时把一些旧的美德视为罪恶。于是,勤奋变得比勇猛更加重要,讲究规则和节俭比武力更有价值,和平比战争更加有利。孩子们是经济资产,节育是不道德的。在15岁时,他就会对生活中的体力工作有所了解,和他在40岁时所了解的完全一样。他需要的不外乎土地、耕具,以及健康勤快的臂膀。所以他早早结婚,几乎与自然的要求同步,他不必为新秩序下永久性的定居式家庭模式对婚前关系的严格限制而长久焦虑。对于年轻女性来说,贞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果失去贞操,她可能变成弃妇。一夫一妻制是两性数量大致平衡的要求。1500年以来,贞操、早婚、一夫一妻、白头偕老和多生多育,这些农业道德规范,一直在信仰基督教的欧洲地区和白人聚居地区延续着。
工业时代最大的问题是利益冲突导致生育文化不可持续,乃至文明国家纷纷陷入终将导致民族萎缩灭亡的低生育率陷阱。
企业主的个人、短期利益压迫员工,希望员工不顾家庭,不生少生孩子,将精力留给公司和工作,导致养孩子的能力与生孩子的能力错配。
员工由于有大量时间享受只有性爱,没有家庭责任的单身生活而食髓知味,拒绝承担家庭责任。
目前欧美中日韩各国的现代化之路是人口不可持续的自我毁灭之路。
男人、女人和子女离开故乡和家庭,放弃权威社群,以个人的身份去工厂打工,所得也归个人所有,工厂的房子并非为人而建,而是为了机器。子女不再是经济资产,婚姻被推迟,婚前贞操变得更加难以维持。城市让人对婚姻望而却步,但为性提供的刺激和方便却应有尽有。女人被“解放”了—也就是说,商业化了,同时,避孕药使她们能够将性交与怀孕分离开来。个人主义在工业社会日益增长,使得父亲和母亲的权威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叛逆的年轻人不再受村民的监督和限制,他可以在素不相识的城市人群中隐藏自己的罪孽。科学的进步让试管的权威超越了牧师的权威;经济生产的机械化提出了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教育的传播助长了对宗教的怀疑,道德规范失去了越来越多超自然的支持力量。旧的农业道德规范开始走向灭亡。
生育率下降不是因为经济发展,而是因为传统生育文化被破坏被毁弃。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发达的低生育率国家遭遇经济打击返贫后生育率仍将继续降低,毕竟生育文化破坏程度会不断加大。
生孩子在经济上几乎一直是不经济、理智上不合算的。
几乎所有国家、文明、宗教的传统文化都是鼓励民众多冲动多不计经济成本多生育的,否则文化就会失传,民族就会灭绝。
传统生育文化被破坏后,仅凭父母主要靠理智决定后的生娃数量注定是远远不足以满足正常人口更替需求的。
对传统生育文化破坏最大的一是世俗与消费主义,一是马教。
无论收入高低,东欧、越南、俄罗斯、中国的主体民族均陷入严重少子化,这很大程度是因为马教破坏了传统文化,传统生育文化已经不再发挥作用。
商业文明与消费主义的兴起,对世俗快乐的理性追求,同样会消解传统生育文化。这使得欧美发达国家、中日韩星港台等儒家世俗文化圈的主流民族陷入低生育率陷阱。
正常和平年代低生育率一旦出现便不可能重新恢复到更替水平,几千年传统生育文化一旦被破坏便根本不可能修复。等待陷入低生育率的民族的唯一归宿便是灭绝。
工业化的进步、城市化、受教育程度及生活水准的提高,会使那些威胁世界安全的国家,因此而降低生育率,就像在欧洲和北美已经发生过的那样。
最大的历史教训就是人类不会吸取任何历史教训。
归根结底“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没有教给我们任何东西,它浩瀚无涯的过去只是错误的一再上演,而这些错误注定要在未来更大的舞台上,以更大的规模发生?
生命的本能是追求生存、繁衍与力量。而人类极易偏离这一方向,转而误入歧途,走上追求幸福、快乐、欲望的路。
哪怕是严重老龄少子化了,大多数国民想的也还不是如何应当应当断子绝孙的亡种危机,却是只想优先解决老年人的福祉和享乐。无论美欧东亚,普遍只顾现时安稳,完全不顾及以后洪水滔天。
历史本身之所以能大体上重复着,是因为人类天性的改变像地质改变那样缓慢悠然,在面对经常发生的状况,以及像饥饿、危险以及性爱一样的刺激时,总是准备用最古老典型的方法去应对。
或许这是2017年来京沪驱赶人的原因吧。
人口和贫穷都集中于大城市,会让政府被迫做出选择:要么采用会让经济萎靡不振的救济政策,要么冒叛乱与革命的风险。
“约定俗成的道德准则,并不是真理,只有日升日落,斗转星移,亘古长存,人无法干涉的客观存在才是真理。”
历史的轮回 向死而生
汇总一些留下深刻印象的观点和感悟。
No 1 不平等是这个物竞天择的世界本来的规律。不平等不仅是自然的和先天的,而且还随着文明的复杂化而增长,生物学给历史三个教训:竞争、 选择 、繁衍。当环境比较自由的时候,社会财富就会不断趋向于分化,劳动人民不安分;当环境不自由的时候,社会财富就会逐渐趋同,中产和上层阶级不安分。
No 2历史就是个色盲,任何肤色的人,都可能发展出一种文明(只要环境适宜)。基因检测证明,各种族之间没有多大的区别,甚至种族内部的区别大于种族和种族之间,各地区各种族之间的发展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地理位置造成的。
No 3 只要有贫穷,就会有神灵。对于相信上帝的人而言,上帝便从未活过。那些不相信他的人,却要去寻他存在的佐证。
No 4 道德是具体的,接地气的。道德和制度用来消除社会矛盾的,而社会又处于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中,故没有永恒的绝对道德(狩猎期 、农业期、工业期)。
No 5 历史不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而是由符合历史趋势下的关键“英雄”决定的。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果而不是因。记录历史的人总是带有偏见,有意无意的颠倒了因果。
No 6国家有像我们一样的本能冲动,却缺少像我们一样的自我约束。战争或冲突是万物之父,是各种观念、发明、制度和国家强有力的来源。和平只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只能靠公认的霸权或势力均衡来维持。
No 7 科技改变未来,但科技改变不了人性。技术进步不是人性改变的动因,只是人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历史演进使得人的本性在表达时变得更加艺术也更加虚伪。
No 8 文明,就是一面镜子,它反射出你的伟大与丑陋。文明是错综复杂又很不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建立起来很辛苦,摧毁则很容易。不是民族塑造了文明,而是文明塑造了民族。
No 9 历史可以轮回,政治照样可以耍流氓,无数次复活与循环。柏拉图把政治演进归纳为君主政治、贵族政治、民主政治和独裁政治相继出现的过程,
No 10 人类不过是是地球的寄居者,但经常喧宾夺主。人类将宇宙的历史称作“天文学”,将生物的历史称作“生物学”,唯独将自己的历史称作“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