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秦腔》读后感_4000字

2019-09-27 09:53:43 读后感

《秦腔》读后感4000字

健叔荐书丨《秦腔》:生活不仅有远方的功名利禄,还有眼前的脚踏实地

友情提示:本评论有严重剧透,阅读需谨慎。本评论有3596个字儿,阅读需耐心。

这本书属于慢热型的,恰好跟我的性格很搭,所以读了再读,想了再想,欲罢又不能,待读到大约三分之一处,才略略读出点意思。贾平凹先生以清风街夏家一族的故事为线,展现了改革派与守旧派、传统文化与新兴思潮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要读懂这本书,先要读懂几个有意思的隐喻。

01.一个是是而非的疯子。

《秦腔》里引生这个角色很有意思,初期看不懂,可能跟本书全由他做第一人称的描述有很大关系,打架斗殴、思想天马行空,一会变成老鼠,一会变成蚊子,用清风街人的说法,引生“真是个疯子”。事实上,从所谓的“正常人”眼里,引生确实是个疯子,在第一章,作者就给他安排了一场啼笑皆非的“武戏”,之后他跟三踅、君亭、丁霸槽等一系列人都有肢体的冲突,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后来他因为偷白雪衣服事情败露而羞愧,竟然挥刀自宫,真真是一个疯子。从读者的角度讲,或许引生所做的这一切都有些“不值得”,因为付出了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但“疯子”是不会成本收益分析的,在任何情况下,引生都会爱白雪。

但是,引生真的疯了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前几日,看到一篇文章里,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眼睛是个凸透镜,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应该是倒立的,所以其实本来我们看到的世界是颠倒的,但为什么我们的视觉没有这种感觉?有人回答说:是因为被视网膜上的神经在向大脑传输的时候,做了纠正。

蛮有意思的一个解释,但到底是做了纠正?还是纠歪?这么说来,其实眼见为实这句话值得好好地商榷。所以,大家眼里的疯子引生,在我看来比谁都明白,虽比不上屈公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但若说他是一个纯粹的人,可是真正的合适,怒了就敢打架,伤心了就坐地上哭,做错了就立刻改正,喜欢就永远不放弃,认同就一直追随,我想或许贾先生一开始就把引生隐喻成农村的化身,那个时候的农村就处于一种“半疯癫”的状态,不过虽然疯癫,但也纯粹、真诚、质朴,也傻的可爱。

02.两个最不该结合的人。

如果你读过这本书的话,你会选择哪一对作为最不该在一起的人?庆玉和黑娥?或许吧,但如果我选的话,我一定会选夏风和白雪。白雪是《秦腔》里唯一没有瑕疵的人,文章的第一句就写:“要我说,我最喜欢的女人还是白雪。”或许她唯一的黑点就是嫁给了夏风,如同其在第101章里说的:“我知道我文化低,户口又在县上,我也明白你当时追求我是因为我长得漂亮,我不该答应了你,可我是晕头了。或许是我虚荣,我不该去攀高枝,鸡就是鸡,鸡不是住梧桐树的。”

而夏风呢?他思想开放,名声在外,被认为是清风街最有出息的人,但同时他也冷漠、无情,对传统文化漠不关心,从两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的性格特点,一是对秦腔演员王老师想整理录音出个碟盘的看法,用白雪的话讲“再不抢救这些资料,过几年……”,但夏风不愿意帮忙,还和白雪吵了一架,说白雪“谁让你爱管这些闲事”,另一是他三伯夏天礼的葬礼上,夏风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观察丧事的整个过程,但并不是因为伤心或者怕出了纰漏,而是“文人有文人的想法,他是为他的写作积累素材哩”,或许在他心里,他的文学创作才是传统文化,而秦腔之流不过是糟粕罢了。

一直觉得,白雪就像传统文化,美丽、善良,又柔弱不堪,而夏风则像现代思想,活泛、易懂,却又狭隘偏激,两个人的结合本来就有问题,必然会产生冲突和矛盾。或许有人觉得他俩在一起是理所当然的事,是郎才女貌的最佳搭配,但世上的事情,本就没有那么多“应该”,就像有很多人,自以为是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潮思维搅在一起,名其名曰:与世界接轨,但我觉得每一种文化和传统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像宇宙运行的道理一样,古人云:天行健,古人也说:道法自然,传统文化自然有自己的进化和成长的路径,还是尘归尘、土归土,传统的归传统、新潮的归新潮,强行把两者捏合在一起,就会像夏风和白雪一样,诞生一个畸形的下一代。

03.三个人的斗争。

之前看过一个笑话,是关于《铁甲钢拳》这部电影的,有人问: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机器人需要三个人操作。有人抖了个机灵:因为一个党领导小组至少需要三个人。笑话归笑话,但对于我们来说,“三”这个数字,确实有着非一般的魔力,可能是因为三是最稳定的结构吧,比如三角形,或许稳定可以换一个词:牵制。

秦腔这本书里,推动整个情节发展的除了引生对白雪无来由的喜欢外,还有最重要的一个矛盾就是君亭、秦安和夏天义之间的斗争,开始是君亭和秦安在意见上的分歧,最终君耍了些手段将秦安搞掉,后来是君亭和夏天义之间的对抗,君亭一直没有赢,夏天义也一直没有输,直到有一天,夏天义连同他於地的愿望,被他心爱的土地一起埋葬了。

严格地讲,君亭不是一个坏人,我们传统的思想中,君权天授的概念深入骨髓,权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像春药,尤其是对在位者,愈发欲罢不能。其实在读到君亭这个人时,我或多或少地想到了《沧浪之水》里的池大为,尽量两个人天差地别,南辕北辙,但两个人的在追求理想时的手段是一样的,池大为为了实现他的抱负,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最终他实现了,但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当初的理想,书里没有说。而君亭为了实现自己的发展理念,借助非正常的手段,最终他的理想有没有实现,书里也没有说。如果目的是好的,那手段是恶劣的是不是重要呢?我不知道,也不太好说。

纵观全书,君亭像极了积极的改革派,脑子里总能冒出市场经济的许多点子,夏天义和秦安更像是传统的保守派,一辈子愿意守着自己的土地,这两种思想哪个更好?哪个会走到最后?在书里,君亭的小市场不断没落,门可罗雀,夏天义则最终被泥石流淹没,从贾平凹先生的描述看,或许他也没想明白,我更想不明白。

04.四人相加捏成一个农民。

其实最有意思的还是夏家的这仁义礼智四兄弟,四个人各有特色,夏天仁孝顺,其母病重,每晚夜深在院中设香案祈祷:愿减自身寿命十年,以增母寿,后母亲转危为安,但天仁五十五岁就死了。夏天义义气,干事嘎嘣脆,热爱土地,也能紧守作为农民的本分。夏天礼贪小便宜,爱贩卖些银元,赚点小钱,但最终也死在这上面。夏天智热爱秦腔,热爱传统,最后得以跟自己的马勺秦腔脸谱葬在一起,长埋地下。

其实,细细想来,这四个人的合体就是一个我们典型的农民,孝顺、讲道义、热爱传统,但又有点小农思想,爱占点小便宜。这四人最后都死了,其实作者是害怕了,就像作者在后记里写的一样,有一天“我站在街巷的石磙子碾盘前,想,难道棣花街上我的亲人、熟人就这么快地要消失吗?这条街很快就要消失吗?土地也从此要消失吗?真的是在城市化,而农村能真正地消失吗?如果消失不了,那又该怎么办呢?”我非常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迷茫,对传统文化流失的害怕,对质朴的农民渐渐要消失的害怕,文人的笔就是他的刀剑,所以,贾平凹先生用这本书向他所担心的事情宣战。

05.尾声。

看完整本书,可能大家的共同的疑问会是:引生是否跟白雪在一起了?贾平凹先生不写爱情小说,所以,这对于他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

而我这个俗气的读者不妨可以想象一下,或许在一起了,就像我所认为的隐喻一样,纯粹无暇的白雪需要纯粹、又有点傻气的引生呵护,太精明的不行,太精的人多半不会喜欢慢半拍的传统文化。也或许没在一起,这就意味着,时代在进步,即使再珍贵的传统文化也总有消亡的一天。至于贾先生的态度是什么?我猜不来,也不想猜,我们不妨留个念想,留个想象。

这篇评论的题目反用了高晓松的一句名言,他说: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是诗和远方,这我同意,高晓松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就如同他在《如丧》里写的,有一天,他放弃了优渥的生活,为了他的诗和远方出走,只身出去流浪,在厦大还经历了浪漫的邂逅,颇有点仗剑走天下的意味,还顺便流露出些“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的无奈惆怅,这与他粗犷的外表确实有点违和,但这杯毒鸡汤真毒,万里挑一的高晓松饮的下,我们普通人却饮不下,在合上这本书的一霎那,脑子里突然闪过这句话:生活首先得是苟且,才能有诗和远方,就像引生忍受了好久,才等来跟白雪在一起的机会,就像有了上一辈的踏实,才有了夏风无所顾忌地出去,对于现在的社会讲,引生的忍让是苟且,夏天义的固执是苟且,但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没有那么洒脱,对于我来讲,苟且的意思可能更接近于踏实,况且就像书里所描绘的,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去,到最后连个抬棺材的人都没有了,而且远行也不是为了诗和远方,都是在寻那孔方兄和那顶戴之翎,隐藏在这些乱象的背后是经济发展和精神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信仰的缺失。

其实,我宁愿社会改革的步伐慢一些,等一等我们已经累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和信仰,等一等我们这些慢热人的灵魂,就像我爹说的,老抬着头仰望星空,容易掉进沟里。

引生在偷衣服的时候,遇到一只猫,猫说声:不妙喔。嗯,在我看来,确实,现在这个世界其实一点也不妙。

--2017年9月16日

  • 《人类群星闪耀时》_精选读后感_4000字
  • 《尘埃落定(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_精选读后感_4000字
  • 《一个农民的亿万传奇》_读后感_4000字
  • 《孔子归来》_读后感_4000字
  • 《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_精选读后感_600字
  • 《创始人手记:一个企业家的思想、工作和生活》_读后感_
  • 《金融交易圣经II:交易心智修炼》_精选读后感_4000字
  • 《鬼吹灯(盗墓者的经历)》_精选读后感_500字
  • 《西游记》_精选读后感_4000字
  • 《冬将军来的夏天》_精选读后感_40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