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_900字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900字
健哥说,这是余华老师写的最好的一本书。读的过程感慨万千,结束时刻一片空白。叙述者仍然以我这样一个孩童的视角第一人称叙述,因为被冷落被忽视,又似乎以与己无关的冷眼旁观地看待那样一个复杂的年代。健哥说,音乐创作也像是叙述,感情藏而不露,懂得控制,跟余华的书异曲同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环境下,即使纯真的孩童眼里,人性的丑恶与纷繁暴露无遗。书中描述了各样的人物,栩栩如生,彰显社会百态。爷爷的圆滑精明,父亲的虚伪丑陋,母亲的无奈隐忍,哥哥的冷漠孤苦一切都是必然,时势造人物,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家庭,必然出畸形的产物。我和哥哥的不同在于,我先是被动然后主动地与这样的家庭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逃离原生家庭早就根深蒂固了,哥哥不同,他长大后就成了另一个父亲,无法摆脱。故事里的女人形象都是中国传统女性悲剧的象征,没有抗争,只有隐忍,母亲临死的喊叫只是抗议拿走财物,对于男人的背叛家庭却没有反抗意识;冯玉清扰乱了婚礼,但还是屈服于现实;李秀英有过呼喊,但也无力,最终只有在丈夫死后坚定地拒绝领回遗体。每个人都是矛盾统一体,小时候远远看到的幸福的苏家,近看也是千疮百孔,医生高大的形象本是完美无暇,在寡妇诱惑面前不堪一击,文中特地强调他本有机会也应该拒绝,苏宇即继承了父亲的矛盾,他终究敌不过心中的魔而被改造,苏杭更是赤裸裸滴称为校园一霸(小时候遭受小混混威胁恐吓的回忆涌上心头);幼时眼里那样美好的冯玉清长大后却也和所有人一样冷漠,无视亲情;那样美好的国庆,口袋里放着手绢的国庆,也会由于老师的介入背叛友情,就如同他父亲毫不犹豫滴放弃儿子那样决绝;王立强穿着军装的伟岸的形象,却也无法克制本能;李秀英虚弱的身体却给了主人公莫大的力量,相信他的诚实;全文似乎只有鲁鲁这个少年始终怀揣坚定的信念,不撒手,看妈妈,仍然给人以希望,但他的身世他的成长最终仍然走向淹没,正如国庆。全文是悲哀的,但我这个叙述者走出了南门,逃离了原生家庭,可喜可贺,即使印迹永远残留,记忆无法磨灭,记忆不按时间出牌,所以倒叙,插叙而来,在孙荡小城的记忆一定是珍藏的,最后叙述,在火光中戛然而止,意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