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马拉拉》读后感_1100字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1100字
2018年伊始,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利用空闲的时间读书。很快在手机上安装了读书软件,手机阅读方便快捷,当然少了纸质书特有的韵味。
2018年1月26日开始了第一天的阅读,先后读完东野圭吾的《湖畔》,罗伯特清崎的《穷爸爸富爸爸》,丁墨的《你和我的倾城时光》,艾力的《你一年的8760小时》,马拉拉的《我是马拉拉》。
在此之前读完这些书一直都没有写书评或者是读后感,就好像吃了螃蟹不沾醋一样,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于是趁着今天刚刚好把《我是马拉拉》看完写一篇书评,后续补上前面几本书的书评,也算是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马拉拉是谁?她是至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获奖者,2014年获得该奖项才15岁,自传《我是马拉拉》是一个关于勇气与梦想的故事。马拉拉出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区一个普通的家庭,国家军队与塔利班的对立使得巴基斯坦民不聊生,塔利班统治期间,摧毁了国家历史雕像、建筑,女孩禁止上学,妇女不能单独出现在街上,必须由丈夫或者男子陪同,必须穿着罩袍,蒙上面部。
在这样一个国度,女性的地位及其低下,但也有不一样的父母,比如马拉拉的父亲,他是一位校长,同事也说一位有远见博爱的父亲,在战乱时期,一直致力于宣传教育事业,即使是被塔利班威胁,但从未退缩,这样也铸就了马拉拉在困境中依然坚持上学,坚持争取获得教育权利,头部遭受三枪后依然顽强生存下来的。
她只有15岁,国内15岁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初中生,因为战乱,让她早早地成熟起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当她远赴英国治疗的时候,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看书,听说父母要从巴基斯坦飞过来的时候,原文讲到:
“帮我把书包带过来。”我恳亲父亲,“如果没有办法回斯瓦特拿,请帮我买一些新书,因为三月份我就要参加学级考试了。”
她说:我的人生是自己决定的,我有权追求教育的权利,当她被塔利班袭击之后,她不希望别人把她看作”被塔利班袭击的女孩“,而是”为受教育权而奋斗的女孩“。这是马拉拉为之投入一切的终身事业。
世界上有5700万名孩子没有上小学,其中3200万是女孩。可悲的是,巴基斯坦是世界上情况最严重的地方之一;510万儿童没有上过小学。但他们的宪法里却文明规定每个孩子都被赋予这项权利。巴基斯坦还要奖金5000万名成人是文盲,其中三分之二是女性。
透过《我是马拉拉》这本书,你可以看到女性地位到底有多低下,如果两个部落之间有争斗,输的那方要把他们当地最美的女人送给对方,并且嫁给当地毫无作为的男人,如果一个女性被强奸,必须要三个在场男性证人,家庭里面,兄弟姐妹有争执,甚至会杀掉女性。
无知带来的不仅仅是落后,不断的战乱,更是心灵的饱受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