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_读后感_1100字
《呼兰河传》_读后感1100字
每一个黑龙江孩子恐怕都会对萧红有特别的感觉。出生于山海关外的作家实在少之又少,更不用提生长于最北端的黑龙江了。比起她的作品,大众对她的生平亦或秘辛更感兴趣,此次回黑龙江,适逢大雪,开始读《呼兰河传》,大学与近百年前的“东北往事”莫名有种时空上的交错感。
小说篇幅并不算长,以萧红幼时的视角记录了呼兰市近百年前的旧貌,以及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的人的故事。通篇阅读后给了我一种熟悉感与陌生感交织的复杂感受。
陌生之处主要在于场景的陌生。平房、胡同、小院对于出生于城市的孩子已经不再熟悉,更不必说百年前,走街串巷叫卖豆腐与麻花、跳大神与唱大戏了,这些景象只听早已故去的奶奶提起过,许久年月前这片土地曾是另一番生活景象,不免令人感慨时间的力量。
熟悉感有二,一是方言。无论是描写,还是人物对白,都极大程度的保留着关外口音,读来可能会变成“有声小说”,在描写唱大戏时引用的童谣更是流传至今,非常亲切。
第二是人性的熟悉感。呼兰河的居民是麻木不仁的,是愚昧无知的,直到今天也有迹可循。萧红对彼时国人的蒙昧采用孩童的视角进行描写,更具“冷眼旁观”感,读过似乎能体会到为何作者能颇得鲁迅赏识。
萧红用很多笔墨描写殡葬用的扎彩,纸屋纸马纸人,华丽无比,穷人看了都觉得活着没有死了好。贫穷、愚昧让人们把希冀寄托于死后的世界,似乎在这混沌人世只有死亡才是摆脱痛苦的唯一途径。而制造扎彩的匠人们过得甚至更加贫苦,恐怕身故时连出自自己之手的纸屋纸人纸马都烧不起。
呼兰河这个悲惨世界里既有对命运妥协的人,也不乏反抗者。团圆媳妇在街坊邻居的冷漠注视下被凌虐而死,起初也只是因为没有遂封建家长的意。另一个反抗者是冯歪嘴子,憨厚朴实,贫穷于他仿佛不是太大的问题,书中描写的他总能给读者一种苦难中的光明感,就像是在黑暗中独自扬起风帆的旅行者。冯的命运也是悲苦的,身份低贱、穷困潦倒,最终还殒了媳妇,独自拉扯两个孩子。即便这样,他还是一双泪眼笑看人生,相信明天会更好。在小说的最后,冯歪嘴子的故事戛然而止,他的结局也不得而知,到我愿意相信是美好的。
《呼兰河传》中祖父的小花园是个非常动人可爱的意象,那是幼年萧红的乐园,更是隔绝冰冷世界的保护伞。萧红在描写花园时运用了非常秒趣的笔法,在此引用一段描写作为结尾,以期盼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不再冷漠,自由且生动:
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