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亲密关系》读后感_6000字

2019-09-15 02:07:19 读后感

《亲密关系》读后感6000字

《亲密关系》克里斯多福·孟

作者非常

◆ 月晕效应
1.最初你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于情绪上的需求
2.这些需求大都源自孩提时代未被满足的需要。幼儿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3.幼时的需求便是构筑梦中情人蓝图的骨架。你相信这个梦中情人会满足你所有的需求,尤其是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随着年龄增长,梦中情人的蓝图变得愈来愈复杂,你的期望也愈来愈高。
4.你会以梦中情人所拥有的特质作为寻觅伴侣的准则。在潜意识中,你把准情人和梦中情人相比,选出和梦中情人最相似的作为你追求的目标。
5.接着你便借由明说或暗示的期望与要求,着手将选中的人改造成你的理想情人。你相信只要伴侣能变得和你的梦中情人一样,你就能得到渴望许久的爱。你不断地向情人提出要求,心想如果他/她“真的爱我”,就一定会顺从。
6.你终究会发现,需求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如果你感到愤恨,这就代表月晕现象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了,你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
7.想要安全度过“月晕现象”阶段,你就要学习放手和接受。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然后,你能和情人分享的事情就更多了。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但并不是滥用忍耐力),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些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
◆ 幻灭
1.我们小时候所受的痛苦,大都由于需求不足。孩提时代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有时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造成的痛苦非常深重,让我们觉得再这样下去自己好像会死掉,或受到重大的伤害。

2.为了保护自己免于心碎,我们会采取非常手段,也就是把没有满足我们需求的人(“伤害”我们的人)拒于千里之外。我们把痛苦丢进地下室——也就是潜意识里。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对于当初对自己造成创伤的人、事、时、地,以及原因,往往存有错误的记忆人类的心智似乎有自我保护的机制,让我们不会再一次感受过去的创痛。保护自己的两个方法是:麻醉自己和遗忘。我们把痛苦深埋在潜意识里,然后把发生过的事忘记。往往创伤愈深,我们“健忘”的倾向就愈严重。

3.不管我们受到多重的责打,身体所受的痛总是比不上心理的痛。感觉自己不被爱是最伤人的,这种感觉会让我们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让我们无法了解自己真正的潜力——开创快乐的、自我实现未来的潜力。
4.把生命中重要的人拒于千里之外,会让我们对每个人都保持距离。但我们还是会有需求,还是希望有人能满足我们,于是我们相信,想要得到满足,只能用强迫别人的方式,因而想出许多操纵别人行为的方法。这些操纵人的手段衍生自沮丧的心,而不是出自爱或灵性,所以这样的行为是被误导的偏差行为——即使我们如此做是为了得到爱。珍·尼尔森指出四种主要的偏差行为是: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弃(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总有一天,我们会选择一个亲近的对象,这个人可能是密友、情人或伙伴;我们希望这样就能让存在已久的需求得到满足。我们会故技重演,采用小时候做出的偏差行为。随着年龄增长,偏差行为会变得复杂,但结果却是不变的:我们的需求还是没有得到满足,而曾经感受到的不被爱的伤痛又开始浮现。这样的互动,往往会让双方都产生错误的观感——两个人都认为对方的行为造成了自己的不快。妻子可能会经常忘记丈夫不喜欢她的某一种香水,而继续使用它;丈夫可能会把袜子和内裤到处乱丢,因而造成妻子的不便。两个人都认为对方的行为是造成自己痛苦的原因,于是争吵不休。他们都不了解,其实对方的行为只是让自己的旧痛浮现的催化剂。

5.当旧痛浮现,我们又会像从前一样,想把伴侣拒于千里之外。我们会展开权力斗争,使自己和对方保持距离。权力斗争在这时具有多重功能:

  • 我们企图控制对方的行为,因为我们认为那是造成我们痛苦的真正原因。
  • 我们会采取跟对方相反的立场,让两人保持安全距离,这样一来,就不会感到痛苦。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因而觉得握有力量。
  • 分散双方的注意力,让两人都不必面对痛苦、沮丧的真正原因。

6.在所有的权力斗争中,其实在内心里,双方都感受到同样的痛。但两人采取了对立的立场于是正方似乎对什么事都没有感觉,而反方则是对每件事都反应过度。两个人都不会感受到真正事关重大的痛苦,或是痛苦之下隐藏着的爱。
7.权力斗争一开始总是伪装得很好,看起来就像是人际关系中遇到的一个状况似的。但在这表面下,隐藏着什么呢?(请看图四)他们其实可以做出新的选择——只要他们能对自己的痛苦负责,不怪罪对方,表达自己的痛,让它浮上台面,他们就可以选择爱自己。痛苦一旦浮上了台面,两人就可以选择平静地去体验它,用爱来支持彼此,一起度过。要做到这样,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和对方沟通。
8.能帮助你做出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如下:
① 我想要什么?
② 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③ 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④ 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⑤ 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⑥ 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⑦ 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⑧ 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 内省
1.当从幻灭的阶段移至内省的阶段时,你就得到了一个机会去检视自己的内心并发觉所有亲密关系问题的源头。幻灭会让你发现是哪些错误的观念掌控了你大半辈子,并让你了解到,你可以为自己百分之百负责。内省则会让你有更深的洞察力,去揭开错觉的面纱,从而大大地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
2.内省常被看作亲密关系中最丑陋的阶段,因为你觉得伴侣不再像从前那么迷人了。你已经习惯了用一套固定的方法来对待彼此及处理不断浮现的老问题。在这个阶段,亲密关系中的所有事都不能让你满足所以在你责怪伴侣或挑剔亲密关系之前,有必要先检查一下自己的内心
3.在这个阶段,有时候你会觉得和伴侣之间的爱和亲密感没办法成长。也许你已经试遍了所有方法,还是连一点小火花都擦不出来。或者你已经没有继续尝试的意愿了。也许你感到身心俱疲,而且觉得再怎么试也没有用,干脆放弃算了。这往往是由于小时候的沮丧感导致你自我放逐。如果你能改变这种经验,就能得到前所未有的信心和乐观态度,并了解到是这种自我放逐的倾向影响了你对亲密关系、对人生的看法。如果你能勇于面对沮丧的感觉并好好疗伤,假以时日,你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改变,而你的亲密关系,也会跟着改变。
4.这个阶段另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碰到墙壁”。就像一个慢跑的人一样,你感到疲倦、没精力、缺乏灵感,觉得自己再也支持不下去了。这时候你能做出的选择是:放弃这段亲密关系,另找一段较轻松的感情;你也可以选择留下来,保有你习惯了的生活方式;或选择回到吵吵闹闹的幻灭阶段,因为就算吵闹也比死气沉沉来得强;你也可以找一个外遇的对象;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学习“穿墙术”
5.内省之后,你会发现这座关住你的三角形监牢的墙壁,其实是你自己创造的。“受害者监牢”描述了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所扮演的角色:受害者、迫害者或拯救者。这三种观点,都只会让问题恶化,却不能提供解决之道。你必须成长并跳脱出问题的框架,才能找到解决之道。也就是说,你必须穿越监牢的墙壁,让自己自由。想要自由,你必须摆脱旧有的知识,以纯真的心来发问,才能获得灵魂的引导。
6.问题能让你自由。亲密关系遇到问题时,不要尝试去解决它、逃避它或压抑它,而是应该问自己下列问题

这个时候,爱会怎么做?
如果我能百分之百对自己负责,我会怎么选择?
我能采取什么有创意的步骤吗?
这个问题是不是唤醒了一些熟悉的感觉?我愿不愿意百分之百地接受这些感觉?
如果我爱自己的话,现在该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或提供些什么。)我是不是该放弃些什么?
我是不是该原谅某个人?
是不是有人比我更痛苦,我应该用爱来支持他/她?
我能说出哪些不争的事实?


你可以问的问题实在太多了。当你想摆脱旧有的知识时,灵魂会引导你想出该问的问题。
7.内省能让你了解个人问题及亲密关系问题的本质。很显然:

①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出问题的框架。
② 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
③ 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④ 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负责。
⑤ 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⑥ 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8.左右为难的处境,是在考验你追寻真理的决心。左右为难的处境,看起来似乎只有两个选择,而其中任何一个都只给你部分的满足,并且会让你失去一些你不愿放弃的东西。在面对这种处境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可能是:把两个选择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选择;或是在两个选择中选一个,但以尽量考虑每个人的利益为原则。无论如何,你必须放下自己的欲望,尽量为每个人想,才能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9.对家庭的死忠(注:对原生家庭习惯的坚持)会让亲密关系无法更上一层楼,因为这种观念会让你执着于固定的行为模式、信念及心态这些行为模式、信念和心态都是你小时候为了得到归属感而发展出来的。死忠的观念会阻碍你的自发性、灵感、创造力,以及表达真正的自己的机会。然而要破除这种死忠的观念却是很让人害怕的一件事,因为你会觉得你背叛了家人对你的信任。但是如果不摆脱这种观念,你就不能做真正的自己,也使得你的伴侣不能做真正的自己。
10.内省阶段的一大发现是,原来你所做出的许多行为都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罪恶感。这样的行为,会暴露出你的牺牲心态。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如果你觉得你付出的多而接受的少,那么你就是在牺牲。如果你发现你做某件事只是因为不做的话会有罪恶感,那么你就可以选择,是要继续牺牲下去,并且因为伴侣付出的比你少而愤愤不平;或生气地决定不再继续牺牲,并且时时对伴侣存有戒心,生怕他们会让你再次落入牺牲的模式里;你也可以选择平静地放弃牺牲的模式,感受自己的罪恶感,并选择爱;或是借由选择去爱伴侣,而把牺牲的模式转化为正面的事物。
11.要改变牺牲的模式,必须经过好几个阶段,这也就是再次让你去发掘真正的自己,毕竟,这就是内省阶段真正的目的。以下的模型指出了你必须经历的阶段:
牺牲者
折磨者
“坏人”情绪
感觉(空虚)
本质(灵魂)
12.牺牲会招致放纵,反之亦然。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在牺牲,就必然会觉得有人在占你便宜。这个人就是“放纵者”,他/她有可能成为你愤恨的目标。而在内省的阶段,愤恨甚至可能会转为仇恨。有时候,亲密关系的双方都会觉得自己是牺牲者,并把对方视为放纵者。而当一个人想跳脱牺牲的模式时,他/她往往会摆向另一个极端,而成为放纵者。另外,当一个人在做出牺牲的时候,他/她可能会为了补偿自己,而在某件事上(例如吃东西、抽烟、喝酒、看电视等)放纵自己,甚至成瘾。
13.依附情结往往是人们自我牺牲的动机。为了不被某个重要的人离弃,你会把自己塑造成某种固定的形象。这种互动关系,一开始出现在你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之中,而后会移转到你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上会有依附情结,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可爱(这是一种罪恶的感觉),所以你必须改造自己,来赢得你所需要的爱和关怀。在内省的阶段,依附情结刚开始浮现时,你会有掉入陷阱、快要窒息或被囚禁等感觉。把伴侣推开能让你得到喘口气的机会,却不能解决依附情结的问题。只有下定决心要做自己,才能打破你为自己塑造的形象。
14.在内省的时候,你会发觉,你所看到的所有外在事物,其实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当伴侣变成你的“阴影人物”——具备所有你所拒绝、厌恶以及压抑的特质的人时,他/她将带给你很大的挑战。当你批评伴侣时,你其实就是在批评自己——批评那些你不愿接受的特质。你必须接受自己的黑暗面,才能更爱你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不再攻击伴侣的缺点,而把伴侣看作你的镜像。
15.对性的罪恶感,会阻碍你的性能量的流动,而导致性障碍、排斥伴侣、三角关系、房事中死气沉沉提不起劲等问题。如果小时候你所受到的创伤都和性有关(事情经常都是如此),那么你就会对自己的性欲有强烈的罪恶感和羞耻感。这个问题,在你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时必然会浮现。而恐惧会让浮现出来的问题更加恶化。如果想要疗伤,你就应该跟伴侣开诚布公地讨论你的恐惧、感觉、幻想和秘密,并增进你们之间的友谊。有时候练瑜伽也会有帮助。
16.处在内省阶段的亲密关系还有一项特征,就是伴侣之间会相互较劲,想要证明自己比对方特别。如果为了突显自己的特别,而把别人踩在脚下,将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裂痕。想要消除竞争的倾向,并让亲密感增长,你就必须支持伴侣发展自己的长处。
17.“死亡的诱惑”所代表的是你害怕面对更多痛苦的恐惧。你会情愿让亲密关系停滞不前甚至结束,也不愿面对自己或伴侣不可爱的那一面。这是一条死路,因为如果你选择这条路,就无法证明爱的伟大。否认爱,就是否认生命。如果你所面临的处境让你很想死,或很希望亲密关系结束的话,请正视你所承受的痛苦,并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理。我现在最渴望得到的就是真理。”让自己充分地感受内心的感觉,并时时记住会伤人的感觉就不是充满爱的感觉,而我们该做的是选择爱、选择生命。
18.在内省之后,你会发现有一种内在的影响,让你不能了解自己及伴侣的真正本质,这种影响就是怀疑的心理。发现了这个狡诈的陷阱之后,你还必须记得:

① 怀疑的心理一直存在你心中。
② 在你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时,怀疑的声音会变得更大。
③ 怀疑的心理会把你过去的创伤投射至你的未来。
④ 怀疑的心理是小我用来维持你的自我局限观念的工具,它会让你无法了解真正的自己。
⑤ 怀疑的声音会用实际的事物来造成你的恐惧心理。
⑥ 所有的怀疑都是对自己的怀疑。
⑦ 对自己的怀疑就像胶,让你和你的对家庭死忠的观念粘得紧紧的。
⑧ 如果你向怀疑的声音屈服,就表示你不再相信生命。
⑨ 怀疑的心理会支持“不足”的想法,让你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所以不被爱,也不可能成功。
⑩ 如果怀疑的心理能与爱整合在一起,它就能转变为明辨的态度。
要记得,当你要向你的灵魂、你的目标以及更美好的亲密关系迈出一大步时,怀疑的声音会变得极其强大,要想不被阻碍或扰乱,只要把你的全部精神都贯注在寻求真理上就可以了。

  • 《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_精选读后感_6000字
  • 《绝望教室》_精选读后感_6000字
  • 《坏血:一个硅谷巨头的秘密与谎言》_读后感_6000字
  •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_6000字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2》读后感_6000字
  •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_6000字
  •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_6000字
  • 《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读后感_6000字
  • 《如何高效学习:1年完成麻省理工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