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_6000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6000字
说实在的 这本书我看了好久 其目的在于想提高阅读速度 因为我看书真的是很慢 但效益嘛 时间 反反复复断断续续 看完后觉得文章冗长 也没多大吸引我的地方 当然这因人而异 但既然看了这么久 那就或多或少摘抄总结下吧 自己以后也能翻翻
如果有什么表达不妥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点
基本总结了六点 以下:
1⃣️“3W1H(Why, What, Where, How)Why:为什么要阅读
唯有明确阅读的目的,才有利于更加高效地阅读。
What:读什么书
第一类书如同主食,包括职业、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及其直接解决之道。
第二类书如同美食,不求针对人生的现实问题,却可以满足思想需求。
第三类书如同蔬菜、水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即工具书。
第四类书如同甜点、零食,用于娱乐、消遣,满足休闲需求。
可多啃主食与美食 善用蔬菜与水果 适量摄取零食 如果是太过食之无味的书就弃了吧
Where:阅读的场所
安静场合享用主食与美食
三上(枕上、车上、厕上)就享用零食吧
How:如何阅读一本书
“应该怎样阅读” / “不宜怎样阅读”
1.以缺乏时间为借口拒绝读书的人,需要更强烈的阅读动机和更有效的阅读方法。总结:
2.因旁人的眼光而拒绝读书的人,需要更强的专注力。
3.只买书来读的人,需要警惕“藏而不读”。
4.书非读完不可的人可以试着学会略读,用来处理分明不喜欢、心中却放不下的书。
5.从不在书上涂画的人可以尝试边读边写,从现在起,拿起笔来阅读。
6.只读不评,阅读的效果会减少一半。阅读虽是个人行为,本质却是交流。
7.书可以多次阅读,但在不懂之处不断回读,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8.逐字逐句地阅读,是低效的阅读方式。也许你并不如自己想象中那么认真。
9.读过就忘,说明阅读的效果还不佳,需要加强记忆与理解。
10.只读经典或许会使人陷入误区,也容易让人产生阅读上的优越感。对于关注的主题,还是广泛阅读更好。
阅读之前,首先要明确目的,确定目标有助于阅读的顺利前行。
其次,选择合适的书进行阅读。合适的书需要切合阅读的目的,需要经过合理筛选最后选定,可以是一本,也可以是多本。
再次,选定阅读场所。这一点比选书容易得多,也被动得多。
最后,以合适的方法开始阅读,达到预定的目标。这一步知易行难,也是整本书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
2⃣️阅读的层次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基础:处于识字阶段的阅读,也称为初级阅读、基本阅读或初步阅读。(这一层次的阅读要求认识文字并了解文字的意思。)
检视:即系统化略读。(如看书名、作者简介、版次、目录,然后略读一下各章的内容。)
分析:即全盘阅读、完整阅读。(通过分析阅读,读者可以对全书有更精准的把握,可以复述全书各部分的大意及重要细节。将一本书的内容完全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
️除非熟练掌握分析阅读的技巧,否则不宜对一本完全不了解的书进行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可以在基础阅读或检视阅读之后进行。
主题:不是针对一本书的阅读,而是需要阅读多本谈到同一主题的图书。因此,主题阅读也可称为比较阅读。(但主题阅读并不易行,它是具有极强创造性的阅读,阅读收效也最佳。)分层次阅读
譬如:写论文时 因主题阅读需要大量的、连续的时间,所以更适合于“主食”和“美食”类图书。
即泛读、略读、精读。
特别为自己所喜欢的,便在题目上做个记号,再看第二次,尤其喜欢的,再看第三次,最喜欢的,一遇着偷闲的时候就常常看。”他的这种阅读方法就被归纳为“分层次阅读”。
精读:1.不迷信权威,也不迷信自己 2.不钻牛角尖,换角度思考 3.不要忘记对自己提问
再来就是书中持续提到的读书四问 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点吧 稍加摘抄总结
3⃣️读书四问
1.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
找出全书主题,明确篇章结构,阐述各部分主要内容的过程。
- 首先,按书的体裁和主题进行分类,如确认一本书为小说,可再分析究竟是历史、科幻还是悬疑小说等。
- 其次,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讲了什么,即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
- 再次,按全书的结构顺序或逻辑顺序列举全书的大纲,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大纲不一定要按照原书的结构顺序列出,也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按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性列出。
- 最后,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无论何种体裁的书,总有一个主题,有一个写作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书,提问与回答的方式稍有不同,比如对论文而言,需要更偏重论题、论点,对小说来说则更偏重故事与情节。
2.作者通过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人们读书所得大多为作者的观点。回答这个问题,也需要一步一步找出作者的主要想法、声明与论点,并形成自己的判断。
- 首先,找出可以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如果实在是无法认同,那就不必再读。
- 其次,在最重要的语句中,抓住作者的主旨。明确主旨。知道作者的论述目标之后,再从全书具体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重新串联并架构出来。简而言之就是按作者的观点在书中寻找佐证,形成一个新的大纲。
- 最后,根据书中的内容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有解决的。这一步是对作者观点的简要总结,同时产生新的思考。
对不同类型的图书来说,这一问的提问方式有较大差异。
因此这一问题可能变成“作者通过这本书表达了什么观点”或者“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感情”。无论怎样提问与回答,这一问的重点都在于了解作者的意图。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
阅读一本书,仅仅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还要产生自己的想法。书中所说的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个问题需要在回答前两问之后提出。因为在判断一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我们至少应该了解整本书在讲些什么内容才行。
评论有正面也有负面。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以自身体验印证作者的观点。
总之,评论是一件严肃的事,是对阅读内容的审视,更是对阅读过程的负责。
4.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与阅读效用密切相关,简单地回答,就是“有用”或者“部分有用”。
阅读“主食”类图书,最终都要用于实践或分享。
若是阅读“美食”类图书,因为它不能提供直接的方法与技巧,只是介绍一些理论,所以并不能以实践来判断它与自身的相关性。
这种情况下,赞同一本书,我们会受书中的观点影响,对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虽然并无行动,但却能够确定书籍与自身的相关性。
不论阅读哪一类书籍,能够认真回答这一问题,阅读才会真正起作用。同时,认真分析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审视阅读目的和阅读效果。
“读书四问”是一种通用的阅读方法,将贯穿全书始终。
总结全部就是:
第一问,讲了什么;第二问,作者的主旨;第三问,评价;第四问,有什么用。
- 如阅读小说,回答“读书四问”中的第一个问题“这本书讲了什么”,只要将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就可以了;
- 回答第二个问题“作者的主旨是什么”,则要从作者要表现什么艺术效果和表达什么思想两方面进行分析;评论一本小说,可以从故事的完整性、语言的艺术性、全书的思想性等方面进行评论;
- 回答最后一个问题“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则应深入思考、得到启示,通常只是产生一些观念上的转变,而不会像阅读“主食”类图书那样有明确的实践行动。
“美食”类书需要细细品味,囫囵吞下着实可惜,而进行分析阅读会是极佳的体验。
其一,不做无目的的重复;其二,不做无新意的重复;其三,不做无效用的重复。
4⃣️
怎样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类型有很多,写法也不拘于一定的格式。
不同的人写读书笔记有不同的特点,然而,总的来说读书笔记大体可分为摘抄型、感悟型、评注型和综合型四类。
- 摘抄型:摘与抄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 感悟型:要注意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单纯地发泄情绪,无论赞同还是批评都要有理有据,否则无法起到读书笔记应有的作用。
- 评注型:也需要把自己对书中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包括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区别在于评注型读书笔记对书中内容的依赖性更强,自己的观点和感情也是紧紧围 绕书中具体文字展开的。(评注型读书笔记包括书头批注、夹注、评注、对原文的补充等。)批注的内容通常直接写在书上,阅读过程中读到重要的地方或者自己有深刻体会时,就用笔在字句上做记号,然后在书页空白处写下批注,或者是夹纸条、贴便签。
- 综合型:综合型读书笔记兼有以上三类读书笔记的特点,通常既有原文,又有感想,还有评注,一般独立成册,即写在专属的笔记本上。
5⃣️怎样写一个故事?
一个故事包含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感情、主题等要素。用恰当的方式将这些要素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篇最基本的故事。其中,事件是最主要的内容,又可大致分为起因、发展、结果,通常还要包含一些冲突和转折。写故事时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可使故事更加精彩。
不同的叙事手法
顺叙:按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组织语言,进行叙述。
好处:可使事件清楚明白,令读者一目了然。
不足:容易让人一眼看穿,然后就会觉得乏味。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片断提到前面来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顺叙的方法进行叙述。(如悬疑故事,往往先把事件的主要冲突放在开头)
好处: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挑起读者继续阅读的欲望,再慢慢开始顺叙故事。
恰到好处地采用这种“倒卷珠帘”的叙事方法,可以引人一口气读完整个故事。
插叙:是在正常叙事中插入一段有关的叙述文字,插入结束后恢复原来的叙述。(如写一个故事,当有一个新人物出场时,可以插入一段人物小传,之后继续讲故事)
好处:能更好地刻画人物,而且对故事的推进也有一定帮助,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
插叙的内容不宜过长,而且删除插叙的内容不应影响整个故事的发展。
补叙:特意将事件中的某个关键环节后置,进行补充叙述。(这是在故事中制造悬念的重要方法。本来是按顺序讲一个故事,到关键处突然中止,再接着叙述时留一段空白)
好处:可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等故事发展到适当的时候,可能是激烈冲突之时,也可能是临近结局之时,再补充前文的空缺,可使人如醍醐灌顶,一时间误会尽释、悬念得解。
运用这种叙事手法,一定要恰到好处,不仅要选好中断的时机,补叙时也要顺势而为。补叙的内容要周密合理,让人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
平叙:也称分叙,就是分两线或多线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的事件发展过程。(平叙时可先叙述一件事,再叙述另一件,也可以交替叙述两件事。)
好处:可使故事更为立体、全面。
虽然叙事手法上以“分”为主,却一定要在某一时间点将两线或多线的事件统一起来。
文中还有各种什么阅读说明法 RIA拆书法 还有那句我印象深的书非借不能读也以及如何整理自己书架等等...
6⃣️
三条阅读之路这又让我想起了前文中王国维的三种境界
那我们先来回忆下王国维的三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三重境界为时人乐道,甚至已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用于阅读的层次也非常合适。
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话出自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蝶恋花》,本为描写盼归相思之情。
- 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展现了刚开始学习阅读、初窥门径的阅读层次。
- 可以认为,这一重境界对应“基础阅读”,阅读所得都是文字的表面意思,阅读者自己正在寻求更适合、更有效的阅读方法。
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句话出自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凤栖梧》(又名《蝶恋花》),原词也是描写相思之苦。
- 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体现了深入理解、用功细读的阅读层次,可对应“分析阅读”。(强调仔细、专注、主动,而且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
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青玉案》,描绘青年男女于元宵节夜晚约会的场景。
- 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体现了确定主题、广泛探寻、终有结论的阅读层次,可对应“主题阅读”。
王国维提出的阅读的三重境界看似抽象,却最能展现阅读中的切身感受,也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阅读。真正理解阅读的层次之后,在阅读一本书时,我们反而不会特别在意阅读的层次,因为它们之间有逐层包含的关系,并非相互独立、非此即彼的层次。依据阅读的直接目的、图书的类型、阅读的场所,我们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最适合的阅读方式。当然,这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积累经验。当一切关于阅读的理论知识烂熟于心时,我们才能开始真正的高效阅读。
再来说说阅读的三条之路
《世说新语》中王徽之的信马由缰、兴尽而返的漫步之路。
(没有任何目的 随性而读 即兴而停 有感遍写 无感遍弃 可谓逍遥自在也)
《题西林壁》中苏轼的成岭成峰、月迷津渡的求索之路。
(有目的地在迷茫中慢慢的摸索前进,但易受不同观点的影响,左右摇摆,迷惑不安。可能四处碰壁、头破血流,随时可能前功尽弃、满盘皆输,可谓行路难、路难寻也)
山登绝顶、千仞振衣的摩天之路 (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到达顶峰。阅读者没有犹疑也没有困惑,不迂回也不反顾,坚定不移地朝目标前进。这是登顶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条征服之路,眼中地势都能收归己用,可谓“豁然”也)总结:
立于千仞之上,不仅能够“一览众山小”,还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即使只是轻轻振动衣袖,也能促使风起云涌。然而所处的位置越高,越能感受到天之高、人之渺小,越能看清书山连绵不绝,顶峰也不是尽头。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在不同的阅读阶段,我们可能踏上这三条路中的任意一条。
正因为有了这三条路,阅读才成为一件有挑战性的事。从没有地势、察觉地势到借助地势,我们完成了一次次挑战。
这三条路没有优劣之分,无论你走在哪一条路上,都无须惊慌,也不必彷徨,无须欢喜,也不可得意,攀登的意义就存在于攀登的过程中,只要仍在阅读的道路上前行就足够了。
阅读之路
永无尽头,阅读者仍须努力。
句末喜欢的话:
欢喜时,读书如同拈花微笑,然后从云端跌入尘下。
悲伤时,读书恰似长歌当哭,然后从伤口长出新芽。
早起读书如清风拂面,获得一天的活力。
睡前读书如温水浸沐,洗去满心的浮躁。
读一本好书,如遇故人,三生有幸。
我自己也要加油鸭
多看点书
多热爱一点生活